雲林縣斗六市的雲林溪,近日登上了世界建築界的最高殿堂,奪下素有「建築界奧斯卡」美譽的全球卓越建設獎「公部門基礎建設 / 環境適意工程類」金獎。然而,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這項世界級工程的起點,並非出自政府的某份藍圖,也不是某位建築大師的設計稿,而是源自十年前(2015年)一場公民票選活動中,市民們堅定的意志。
雲林溪曾經是貫穿斗六市的生命之河,在經濟起飛、都市擴張的年代,它與許多台灣城市的河川一樣,面臨被「加蓋」的命運,從此成為地底一條被遺忘的水溝,生態流失,水質惡化。
在2015年當時地方舉辦了一場「都市建設願景票選」,讓市民自己決定城市的未來。在眾多選項中,「雲林溪掀蓋工程」這個看似工程浩大、挑戰重重的提案,最終竟獲得了「壓倒性支持」。這個關鍵的「民意數據」,不僅是一個量化的結果,更是一種集體的吶喊:市民們,想要把自己的河川贏回來。這份強大的民意,成為了推動政府啟動整治計畫最堅實的後盾。
縣府秉持著「再造斗六生命之河」的理念,長達2.8公里的整治工程,不只是一項水利建設,更是一場涵蓋了「親水、宜居、人文、永續」的城市再造運動。
工程團隊巧妙地整合了五大面向:首先是景觀美質,打造了5.2公里的環狀步道,串聯起15個生活節點;其次是生態廊道,透過生態島、多孔隙護岸,為動植物營造新家;再來是水利防洪與安全設施,確保了市民的安全;最後,也是最點睛的一筆——歷史文化再現,透過歷史石雕、公共藝術,讓這條河不只會呼吸,更會說故事。
這項工程的成功,在於它忠實地回應了市民的期待。當初投下那一票的市民,或許沒想到,他們一個單純「想要回一條河」的願望,經過專業團隊的巧手轉譯,最終會成為一個讓國際評審團為之驚艷,從環境影響、設計品質到社區效益都給予高度肯定的金獎作品。 (相關報導: 雲林靠「兩大智慧應用」驚豔國際,抱回ICF 準智慧城市認證大獎 | 更多文章 )
雲林溪的故事,最終證明了一件事:最頂尖的公共建設,始於對民意的最大尊重。這座建築界的奧斯卡金獎,不僅是縣府與工程團隊的榮耀,更應該歸功於十年前,那群敢於夢想、勇於發聲,用一張張選票為自己城市投下一個更美好未來的斗六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