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汽車有分左駕跟右駕?
打開車門、坐進駕駛座,你是否曾經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台灣車子的方向盤都設在左邊?而在台灣,車輛也都是靠右行駛?這不只是設計考量,也不是技術限制,背後其實是一段源自馬車時代的歷史傳承,加上一場來自工業革命的影響力擴散,才讓「左駕右行」成為今日主流。
馬車的駕馭方式,決定了最早的「通行方向」:左駕右行制度的起源
在汽車問世之前,人們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馬車。早期歐洲跟美國的馬車,大多由駕馭者站在車身左側操控馬匹。為什麼站左邊呢?因為大多數人是右撇子,站在馬匹左後側才能利於用右手揮鞭控制馬匹,而且用左手握繩,不管是左右轉向還是制動煞停也都比較自然。而當時道路多為雙向,且未劃分線道,駕駛人為了看清對向來車,通常會選擇靠右行駛。這樣一來,視線與距離感控制更準確,也避免車輪或馬匹碰撞他人。這種「站左駕馬 → 靠右行駛」的模式,久而久之就變成一種交通潛規則。

左駕大流行,其實是「福特汽車」造成的
而真正讓左駕 (方向盤在左邊) 搭配右側通行制度普及全球的,關鍵人物是亨利・福特。

1908 年,美國福特汽車推出劃時代產品 T 型車,首次採用「方向盤設在左邊」的設計,原因是:讓司機能更靠近道路中線,好方便判斷對向來車和超車時機。而 T 型車又是第一款量產車,搭配福特的裝配生產線制度,大量出口全球。由於美國早期就是右側通行的國家,這種「左駕右行」的制度也逐漸被越來越多國家採納,逐步成為汽車製造的國際標準。

那些右駕國家,為什麼沒跟進左駕?
不過,也不是全世界都照著美國走。英國、日本、印度、澳洲等國家仍維持方向盤在右邊、靠左行駛的設計。這些地方之所以成為例外,也有其歷史背景:英國自中世紀開始就有靠左邊走的傳統,當時騎士多為右撇子,靠左行進時可用右手拔劍與敵人交戰,隨著英國在海權與殖民地勢力擴張,這套靠左通行制度也被帶到印度、澳洲、南非、馬來西亞、香港等地。而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引進英國鐵道與車輛設計,因此也選擇跟英國同樣採用右駕設計。
也因此,全球目前約有三分之一的國家屬於右駕制度,其餘則幾乎都走左駕路線。
台灣vs日本道路差異:左駕右駕實際比較


透過以上兩張圖可以明顯看到,左駕的台灣與右駕的日本道路設計的方向明顯不同,台灣為「靠右行駛」日本則為「靠左行駛」,且方向燈跟雨刷撥桿的位置也左右顛倒,因此許多台灣人到右駕地區開車時,很容易原本是要打方向燈,結果卻變成切到雨刷,造成「晴天雨刷」的情況發生。
方向盤在左還是右,對駕駛有差嗎?
其實就操作上來說,左駕和右駕的本質沒有優劣之分,差別在於:
- 國家法規與道路設計習慣。
- 超車與視線死角的方向不同。
- 上下交流道或左右轉彎的視野與角度略有不同。
比較麻煩的是:例如當駕駛「進口左駕車」在右駕國家開車上路時可能會產生錯亂(註),在轉彎、超車或看紅綠燈時會不太習慣,進而引發風險。特別是歐系右駕車的雨刷和方向燈位置,其實和左駕車是一樣的,反觀日本車則因應自有法規,才會將左右對調,造成使用上的差異。因此各國對於「方向盤在錯誤一側的車輛」進口多有管制或額外要求,像是台灣就禁止「右駕車輛」上路行駛。
註:亞洲右駕車為主的國家 如:港澳、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都有開放左駕車上路。
小知識:台灣為何是左駕國家?
台灣在日治時期曾經跟日本一樣實施英式「靠左行駛、右駕」制度,但二戰後與美式制度接軌,因此全面改為右側通行、左駕制度,並延續至今。
風汽車結論:方向盤的位置,其實是文化的縮影
從馬車、殖民歷史到汽車工業,每個國家的方向盤位置背後,代表的不只是駕駛習慣,更是歷史、政治與產業鏈影響的結果。所以,下次當你坐進駕駛座,不妨想一想:這個方向盤的位置,其實是百年前就被決定的。
(相關報導:
台灣賓士跟中華賓士有什麼不同?揭秘豪華車代理權的台灣轉變史,經銷商與總代理差異一次搞懂,老車主也容易搞混!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