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亞洲防務安全》5月25日報導,傳出阿塞拜疆(又譯「亞塞拜然」)計畫將原先16架「梟龍」(JF-17)Block 3戰機的採購案擴增至40架,總金額高達42億美元。該消息雖未獲得中國、巴基斯坦與阿塞拜疆官方證實,但已在國際軍售市場掀起熱議。
「梟龍」Block 3由中國與巴基斯坦聯合研發,是一款具備中高性能的第三代半戰機,曾於印巴邊境衝突中實戰登場。其優勢在於採用模組化設計,成本比西方同級戰機低40%至60%,並提供付款彈性與本地生產可能。更結合AI演算法與高效電池技術,體現中國軍工體系的民用轉軍用成果。
根據《騰訊網》軍事分析,中國近五年軍售客戶數增長35%,其中絕大多數為開發中國家。「梟龍」不僅提供防務支援,更透過技術轉移,強化買方自主國防工業。

天價軍購藏玄機?混合機型採購引發價格疑雲
《網易》評論指出,若單就金額換算,每架「梟龍」的單價高達1億美元,遠高於市場估價的6000至7000萬美元。有軍事觀察認為,阿塞拜疆可能採取新舊機型混合採購策略,例如搭配20架Block 2老型機,以壓低整體預算。
根據報導,「梟龍」Block 3所配備的KLJ-7A有源相控陣雷達具170公里鎖定距離,遠勝俄製蘇-35。同時搭載射程達145公里的霹靂-15導彈,具備變軌能力,空戰能力不容小覷。其飛行成本僅為每小時7600美元,相較法製「陣風」戰機的昂貴維運更顯經濟實用。
此外,採購案的實質內涵仍有待觀察,若將武器、升級與配套服務納入考量,或可合理解釋整體價格偏高的情況。

戰機訂單真假難辨?內情恐藏三大可能性
陸媒《觀察者網》下屬「大伊萬頻道」提出質疑,認為短時間內從16架暴增至40架的說法可信度不足。評論指出,一項正式軍售案從洽談到簽約需數月甚至數年,不可能僅兩週內完成大規模追加。
該分析提出三種可能性:一是阿塞拜疆僅為初步意向,尚未簽約;二是部分意向訂單轉為正式合約;三是為了炒作或影響談判而由巴方或中方故意放話。無論如何,目前仍缺乏足夠資訊支持大批採購的說法。
然而,即便如此,該頻道仍肯定「梟龍」戰機的空戰實力,若配備PL-15E導彈,將足以壓制亞美尼亞現役蘇-30MKI機隊,並改寫南高加索地區空中力量格局。
背後戰略目的浮現?阿塞拜疆意圖強化區域制空權
該文章分析,阿塞拜疆此舉可能意在提升對納希切萬地區的軍事控制力。一旦大量「梟龍」進駐,其空軍將可能超越鄰國,成為高加索地區戰術空中力量的領導者。

此外,「梟龍」兼容土耳其武器系統並可接入北約數據鏈,對原本依賴俄製裝備的國家形成高度吸引力。對於希望擺脫俄羅斯技術依賴的中小國而言,這是一條務實選項。而中國在後勤維保上的數位整合與「終身VIP」服務,進一步增加「梟龍」對外銷市場的競爭力,相較於俄羅斯「一次性買斷」模式更具吸引力。
中國軍售模式轉型?以AI與服務爭取開發中國家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軍售不再僅聚焦硬體性能,而是強調整體解決方案。例如導入AI、模組化設計、本地生產與長期維保服務等「全包式」交付模式,更能吸引預算有限卻防衛需求迫切的開發中國家。
從「梟龍」戰機的擴銷案例可見,中國正積極推動其軍品進入新興市場,並逐步建立與傳統美俄軍工體系相抗衡的軍貿網絡。未來是否能成功拓展更多國家客戶、甚至打破歐美壟斷,將成中國軍工輸出的一項關鍵觀察指標。
(相關報導:
不想被巴基斯坦聯手中國超車!印度加速啟動五代自製戰機計畫,預計2034年能上線服役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