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意凡觀點:傳產如何因應互聯網衝擊

2019-03-21 05:50

? 人氣

Toyota提出的未來自動駕駛的可能型態。(圖/作者提供)
Toyota提出的未來自動駕駛的可能型態。(圖/作者提供)

若由汽車業反觀Shell的策略,就能看出,相較於其他跨國石油業者,Shell展現了面對互聯網化對自身的衝擊,更強的警覺心與更快的反應速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Shell跨足風箏發電,除了順應世界的環保潮流,更重要的是由石油生產往發電轉型,以因應自動駕駛電動車上路後對全球汽油需求的銳減趨勢。這種新需求有利於像風箏發電這種分布式的發電方式;主導這種新需求的互聯網企業,傾向不受制於當今的發電方式,而更青睞分布式,自成另一體系,以主導對用戶的服務設計。

發電方式革新需要大量的基礎科學人才,這是Shell這類公司的強項。能源業在因應互聯網巨頭挑戰時,或許不會如汽車企業般失去談判籌碼,但是Shell願意在早期便與互聯網企業合作,顯現了其管理階層的遠見與魄力。

面對互聯網衝擊,多數產業即將面臨的情況,可能更像當今的汽車製造企業:進退維谷。讓自己持續進退維谷,卻還用各種幻想麻痺自己,是企業面對互聯網衝擊時的下策。企業更好的選擇,應是想辦法與某家即將主導行業發展的互聯網企業融合在一起,在痛苦的融合過程後,也許大部分的管理階層都得換掉,但至少能確保在進行技術投資與組織再造後,未來有回收的一線生機。如果不成,則另一個選擇是完全放棄自己原本所在的產業。比如汽車企業要忘記自己曾是汽車企業龍頭,趕快找個尚未受互聯網衝擊的產業,投入剩餘資源,重新開始。

*作者為成長於台灣,歷練於華爾街與北京之專業投資人,曾參與互聯網創業。畢業於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意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