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意凡觀點:傳產如何因應互聯網衝擊

2019-03-21 05:50

? 人氣

雖然追求完美時常是良好品德,但當滅絕災難來臨還在乎瑣事,對互聯網企業習慣高速高壓競爭的人來說,就不可思議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與歐洲同業相比,美國汽車製造企業雖然挑戰同樣巨大,其面對的政治環境則更加不利。過去美國汽車企業與工會合作,有著對政府與國會影響力大的遊說能力,成果反映在美國對本國汽車業的貿易保護上。但如今威脅不是外國人,卻是自己國家的科技革命,美國長期靠科技創新維持國際領先地位,政府總在創新與保護既有產業之間肯定地選擇前者。美國汽車製造企業頓失有利的遊說制高點。

在奧巴馬時期主導對美國汽車業紓困,當時被稱為「車業沙皇」的Steve Rattner最近受訪,被問是否支持再次紓困受互聯網衝擊的美國汽車企業,便說「我們當時紓困那些企業,是因為相信它們可以再站起來。但如果它們是因為自動駕駛甚至電動車的發展,而遇到麻煩,如果它們不能競爭,我會贊成讓它們關門大吉。」

而最近由37家企業與組織組成的,顯然由Google/Waymo主導,將對消費者進行有關自動駕駛先導與教育的PAVE,裡頭包括美國商務部。意義很清楚:美國政府將在全球自動駕駛的競爭中採取積極進取的態度,就算是需要處理人民的失業轉業問題,也不會有所改變。美國汽車製造企業在互聯網衝擊下,騰挪空間比歐洲同業少。這也導致不同的對策。

PAVE目前的成員。(圖/作者提供)
PAVE目前的成員。(圖/作者提供)

其二是汽車製造企業在當前局勢中根本存在的矛盾與流失的利基,使它們的市場地位不堪一擊。互聯網巨頭與一家空有武功的新創不同,有資源也有戰略人才,知曉並善用這個結構性弱點,將使汽車製造企業,在產業翻轉的過程中以及之後,需有極大的智慧與勇氣,才能化被動為主動。

發展自動駕駛的汽車關鍵的電池技術、馬達製造、以及各種感應與資訊設備硬體與軟體的供應,現今並非壟斷在汽車製造企業手中。不只如此,汽車企業已長期將眾多零組件外包,自己只負責設計與組裝。因此一個新進者只要願意,給予一定的時間,是可能研發與製造出自動駕駛的電動車。考慮到汽車企業研發電動車多年仍造不出比Tesla更便宜的全電動車款,一個新進者研發所需的時間與資本投入甚至不見得比一家汽車企業多。另外,汽車企業真正擅長的行銷、壟斷的經銷商通路,在網路叫車/自動駕駛的世界都無關緊要。這更下降了一個新進者切入自動駕駛車領域的門檻。當然,如果所有汽車製造企業有默契地團結一致,不與互聯網企業合作,不負起整合與供應硬體的責任,是可以拖慢Google/Waymo與Softbank陣營的Uber自動駕駛技術的推進,給自己買一些時間。但我判斷,汽車企業將無法團結一致對抗互聯網企業。汽車企業有默契地合作壟斷市場的行為以前出現過好幾次,最有名的是在1970年代之前,好多年美國三大汽車企業都不開發小型車款,因為斷定小型車款的推出會侵蝕原本的大型車款市場,並且養不活三家企業,卻沒預料1970年代開始日本車廠會輸出小型車款到美國,而在之後幾十年市場佔有率節節敗退,回不到舊日榮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意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