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貿易戰結果赤字增加、美國成輸家,對嗎?

2019-03-13 06:20

? 人氣

川普打貿易戰結果逆差反而增加,美國成為輸家,是這樣嗎?(資料照片,AP)

川普打貿易戰結果逆差反而增加,美國成為輸家,是這樣嗎?(資料照片,AP)

美國總統川普揮大拳到處打貿易戰,結果去年美國貿易赤字創歷史新高,看來白忙一場。合理嗎?其實合理,許多專家就已預言過。但有人指美國成為貿易戰輸家,則是有問題的說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對中貿易逆差擴大並創新高達4190億美元

川普要掀起貿易戰的初心著眼點,就是針對貿易赤字。他是用企業的思維與眼光看待國家的經濟與貿易;企業買賣作生意當然不能有赤字,賺錢越多越好;放在國家看,就讓川普覺得美國的貿易赤字,就是其它國家占美國的便宜,因此要消除赤字─最好變成有貿易盈餘。美方時常指控中國搞「重商主義」,這有點五十步笑百步,川普的思維也是百分之百的重商主義。

美國貿易赤字最大來源就是中國,其次是歐盟、墨西哥、日本,川普在去年就對這些國家發動程度不等的貿易戰,而作為赤字最大來源又非親密盟國的中國,當然是主要對象。川普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而且樂觀篤定的認為效果可期、美國必然是贏家。

不過,統計數據出爐卻未必如此:上周美國商務部指出,2018年美國貨物貿易赤字比上一年增10%,達創紀錄的8,910億美元;逆差最大來源的中國和墨西哥,逆差額擴大到創紀錄的水平,其中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增加440億美元達4,190億美元。中美因計算方式不同,承認的貿易逆差數字也相異,但依中國海關統計,去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同樣是擴大為3233.2億美元,增加17.2%。

用貿易戰縮減赤字註定無效,關鍵在經濟結構

先談總體數字,川普想縮減逆差所以發動貿易戰,但原來這就是一場註定無效的作法,因為美國的貿易逆差來自其國內與全球的結構性因素,而不是單純「某國占美國便宜導致逆差」這種兒童式理由。

美國是一個消費國度,民眾儲蓄率全球最低,只有2-5%左右甚至曾經是負數,去年12月出現7.3%的儲蓄率就讓外界驚呼不已;中國這個數字是40-50%之間。而許多商品都仰賴進口,原因是在美國生產毫無競爭力,透過市場開放與國外產品彼此間的競爭,讓美國民眾買到以品質與價格相對來看最「划算」的商品。

這是美國社會與經濟的一個基本需求,川普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這個需求還是存在;即使禁止中國特定產品進口,需求只是轉向其它國家購買而不是消失,甚至因為去年經濟表現好,進口與消費更會增加而讓逆差上升。30多年前,美國也曾經對那些對美國享有鉅額貿易順差的國家出手─從日本、德國到台灣,都曾被要求匯率升值、擴大對美採購、出口自我設限等。

特里芬困境:美元為全球準備貨幣註定貿易逆差

結果是數十年過去,美國的貿易逆差如故的直線上升,只是最大逆差來源從A國變B國,因此根本問題是在美國經濟及其在全球經濟架構中的位置─最白話文的說法就是:美國總是消費掉超過他們生產的商品,所以才有貿易赤字。

更深入來看,美元作為全球貨幣準備己註定美國貿易逆差的宿命。上世紀60年代時,著名的經濟學家特里芬就敏銳指出,作為全球準備貨幣(指美元),必須滿足外國想持有此貨幣的需求,但滿足此需求就會導致貿易赤字,結果是既讓貨幣穩定難維持,又會陷入長期貿易逆差中,這就是所謂的「特里芬困境」。美元作為全球準備貨幣,讓美國享盡好處,老美必然不會放棄此特權─葛林斯潘就說過,技術上而言美國不會有主權債信危機,因為美元是準備貨幣;但為此承受貿易赤字就難避免。

不過,有媒體根據經濟學家計算出貿易戰增加的美國經濟負荷,而下出「權威證據:中美貿易戰輸家是美國」的標題,則未必是正確的詮釋。

經濟受損所以美國是貿易戰輸家?錯誤解讀

依照美國官方的紐約聯邦準備銀行與學者的計算,對中國加徵關稅,導致美國企業與消費者每個月得多付出約30億美元的稅負成本,企業另要支付14億美元的無謂損失,同時造成一年1650億美元的貿易轉移,導致企業得支付重組供應鏈的可觀成本。另一份報告則指出,美國單是因為進口成本上揚導致的損失,一年就高達688億美元,將近國內生產毛額(GDP)近0.4%。

但貿易戰中的輸家贏家定義,該先看交戰兩國的利損,無疑的是中國承受的經濟損失比美國高,單是經濟成長率走低的損失就是以千億美元計,更別提長期的投資與供應鏈遷移的損失了,把美國說成是貿易戰的輸家,顯非事實。

真正的事實只是美國經濟也有損傷,而這也呼應經濟的理論與歷史事實:貿易戰必然是雙方都受傷損失,特別是美國找經貿、產業關係如此密切,量體又如此龐大(全球第2大經濟體)的中國出手時,情況更是如此。

不過往前看,雖然去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再創新高,但如果貿易戰不能儘快落幕,今年肯定會縮減,因為去年有貿易戰導致的「提前購買」因素;但就算對中國逆差減少,美國整體逆差未必能降下來─除非經濟衰退,因為關鍵在整體經濟結構。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