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人工智能與財經媒體的未來

2015-06-04 06:50

? 人氣

甫於2012年12月加入谷歌的發明家暨人工智能專家庫茨魏爾在其著作《如何創造心靈》(How to Create a Mind)中提到,由於神經元的處理信息的速度遠低於電腦晶片,人類大腦是透過巨大的平行結構來完成各種高階演算功能。人類大腦中主導意識、語言、推理的新皮質,已因為互聯網科技的迅速演進,有可能超越了其生理上計算功能的侷限,為人類文明再次躍進揭開了序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我們不斷透過谷歌、推特、臉書搜尋信息、利用手機廣告創造需求、在社群網絡上分享照片、觀看視頻、在網購平台上買賣商品、及透過諸般網絡服務完成各種日常生活與職場上的工作時,我們已將大腦的一部分功能「外包」給互聯網。Google、Twitter、Banjo這類互聯網平台,都可被視為一個「全球大腦皮層」的一部分。人類、程式、以及人類設計的,以及未來由程式設計的城市所驅動的所有與全球互聯網連結的所有實體,都是這個全球大腦的神經末梢,同時也是構成「全球集合智能」的元素。在這樣的世界中,沒有人是孤島,網絡即個體,全知全能,無所不包,無所不在。

如果人類的自我意識與認同來自於語言與記憶,當網絡成為人類大腦的延伸與人類集體意識與記憶的儲存空間時,「人」究竟該如何重新定義?「記者」在這樣的美麗新世界當中,又該何去何從?假設世界真的如此演變,傳統財經媒體是否還有未來?

我在2013年的一篇英文演講稿《Financial Propaganda Model in SoLoMo Era: Demand Creation and Journalism》當中曾大膽假設,由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大師Noah Chomsky因批判美國主流媒體配合財團與政客操縱輿論而提出的「宣傳模型」(propaganda model),其實早已在華爾街主導的全球資本市場中付諸實行。這個模式的唯一目的,就是創造需求:在金融領域是刺激成交量,延伸到針對一般消費大眾的電子商務,就是刺激慾望。而所謂的SoLoMo,本來是指基於社群(Social)、在地(Local)與移動(Mobile)的互聯網概念,在我所提出的金融宣傳模型中,被改為交易平台為了刺激需求,需要設計基於社群從眾心理(Socialize)、選擇限縮(Localize)選擇與迅速動員(Mobilize)的整合行銷策略,來合理化為了建構與維持高成本交易平台(全球投資銀行的固定營運成本一年至少40億美元)的鉅額投資。在這個宣傳模型當中,財經媒體只是工具,市場參與者,無論是散戶還是大戶,都只是金融Matrix的電池。如此一個由高速演算法主導的、「泯滅人性」的反烏托邦,肯定不是人類記者所樂見的「反烏托邦」(dystopia),卻非常可能已經在我們身邊展現,而且似乎難以阻擋。

問題:這個趨勢是否有可能被拖慢、甚至逆轉?

目前仍由人類主導的金融監管機構,也許終究會想出因應之道。在科技掛帥、金融資本主義肆虐的世界裡,以「無冕王」自居的記者,或許遲早連「國王的新衣」都穿不起,但在那之前,人類記者不應該放棄希望。機器人或許能在一微秒之內讀懂幾GB的訊息,但我們仍然需要人類來理解故事脈絡與選擇如何行動。正如以深度專訪出名的義大利女記者Oriana Fallaci所言,光憑邏輯寫不了歷史。面對如此巨大的「存在性危機」(existential crisis),人類記者更應該以清醒(Sober Thinker)的頭腦,發出洪亮的警語(Loud Speaker),為值得捍衛的價值奮鬥不懈(Motivated Fighter)。這是SoLoMo當道的世界中,仍然有為有守的新聞媒體人應有的覺悟與責任。

胡一天專欄配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