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人工智能與財經媒體的未來

2015-06-04 06:50

? 人氣

要更深入地理解這個影響力,不妨先參考TWTR在2013年收購的一家公司Crashlytics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示 
圖示 

想像你是一個開發iOS或Android應用的app工程師,由於推陳出新的競爭壓力,必須不斷為app換代升級,同時必須顧及客戶最即時的實際體驗與意見回饋,一旦出現閃退或是其他程式上的臭蟲,必須迅速修正。但是工程師不可能隨時關注全球成百上千萬用戶的即時反饋,Crashlytics的商業模式因此應運而生:即時通報app開發團隊抓錯。這個服務顯然有相當高的商業價值。TWTR在收購Crashlytics之後,將其整合到另一個新產品Fabric當中。Fabric基本上是一套TWTR提供給全球app開發商的移動互聯網應用整合開發環境,但這並不是TWTR真正想做的事。Fabric的真正意圖,恰如其名,是TWTR這個「神經網絡平台」的感測纖維,直接縫入全球每一個使用Fabric開發環境的移動互聯網應用。也就是說,如果TWTR是大腦,每一個與Fabric平台連結的移動互聯網應用,以及其載具(例如iPhone),與其使用者,都將成為自TWTR大腦延伸出來的神經元。這樣的平台如果繼續成長,價值該有多高?

假設Crashlytics不是用程式來監控,而是用人來監控其客戶的app運作實況,這群具有特別專業知識的人,我們姑且稱他們叫「記者」,那麼一個app的crash,與一架飛機的crash,或甚至一次股票市場的crash,從breaking news的角度來看,在概念上就成為等價;從商業邏輯來看,在供需上成為等價。唯一不同之處在於,人類「記者」報導crash的速度,與人類「讀者」吸收與反應crash的速度,只可能比程式慢,而且人類是絕無可能在即時狀況下及時報導與因應來自全球成千上萬的crash報導。隨著全球移動互聯網繼續發展,這個趨勢只可能愈發不可逆。類似TWTR的即時情報傳播平台的投資價值與潛力,顯然很高。

根據一篇2013年發表於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期刊上的研究指出,因為每一則推特140個字的特殊格式,許多推特其實不一定是由人類編纂。TWTR上愈來愈多的訊息,其實是由程式(俗稱”Twitterbots”,Twitter Robots的簡寫)撰寫發送。有趣的是,人類不一定能分辨的出來一則推特訊息的發送人是人類還是程式。隨著人工智能演算法的進步,當記者程式用機器語言爆料給情報監控程式分析與高頻交易程式下單時,金融市場的瞬息萬變早已快過人類視網膜與大腦的處理速度,所謂breaking news的概念,其實只是薄霧般的過眼雲煙。如果一則新聞,無論真假,在被人類察覺前就已經被程式「消化」並「行動」過了,而當新聞、市價、甚至社群互動,都可能是程式依特定邏輯行動後留下的軌跡,並且以難以察覺的方式影響人類的言行舉止與七情六慾,「知情」、「客觀」、「真實」甚至「自由意志」等詞彙,以及傳統新聞媒體試圖捍衛的「價值」,究竟還有多少意義?若我們再推演下去,假設TWTR收購Selerity,然後用Crashlytics與Fabric相同的商業模式來經營,這會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何種影響?人類對「自由市場」既有的認知,如何不被顛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