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鼎革,鄭氏政權興滅改變了這塊海城:《東印度公司與亞洲海洋》選摘(3)

2018-02-07 05:10

? 人氣

雖然日本沒有與清帝國建立官方關係,不過清帝國領內生產的生絲與絲織品,卻是日本列島的人想要取得的商品。德川政權採用「鎖國」政策明確界定自己管理的人民與領域,但也不忘透過「四個對外口」把包括生絲在內的中國商品輸入日本。這四個對外口分別是長崎的唐船及荷蘭船的民間貿易、日本與朝鮮及琉球兩國之間的貿易,以及與北方愛奴之間的間接貿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十七世紀中葉以後,德川政權透過這些窗口輸入大量的生絲和絲織品。一六三○年代的生絲進口量,一年高達一百八十~二百四十噸。如果製成和服的話,大約是十三~十八萬件。日本之所以能夠進口如此大量的生絲,代表當時的社會經濟富裕,足以追求奢侈的絲織品。再者,生絲主要作為原料進口,再由國內的織品業者進行染織等加工。尤其京都有許多技術高超的工匠,並生產出以西陣織為代表的高級織品。

日本最初透過白銀的出口以換購生絲與絲織品。取得生絲雖然重要,不過德川政權也十分擔心白銀大量流出海外。因為白銀已經成為擴大國內商品流通時重要的支付手段。因此,從一六七○年代開始,銅的出口開始取代白銀。而德川政權也在同一時期開始採取限制商品進口額的管制政策,盡其所能抑制金銀銅等貴金屬的外流。

加上一六八四年清帝國發布展海令後,大量的唐船一舉前來日本進行貿易造成混亂,使得德川政權更進一步地強化管制措施。一七一五年新井白石制定了正德新例,這是一項比目前為止的貿易管制措施都更加強化的貿易限制政策。正德新例中規定,每年前往長崎的唐船數限定在三十艘以內,荷蘭船則是兩艘以內;唐船的貿易額最多白銀六千貫目,荷蘭船則是三千貫目;唐船最多只能出口銅三百萬斤,荷蘭船則是一百五十萬斤。這項貿易限制體制持續到幕末,而且貿易額也不斷地縮減。

*作者為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專長伊斯蘭史、全球史。本文選自作者著作《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亞整體史》。本系列結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