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隱約有血,但沒有疼痛感,也不是每天發生,有時候過幾天就好了——莫名的無痛性血尿,小心是泌尿道相關的癌症!
菸齡超過30年的余先生,剛過完70歲生日不久,便開始長達一年,陸陸續續在解尿時發現些許血色。然而因為不痛、過一陣子狀況就消失了,也不影響生活品質,便以為只是人老了自然的毛病,忽略身體的警訊。直至解尿不順就醫檢查,竟發現膀胱內長腫瘤,確診為膀胱癌。
泌尿道上皮癌難纏易復發 膀胱癌佔六成
腎臟過濾血液並製造尿液,尿液含有體內代謝廢物、藥物和毒素等,經過腎盂、輸尿管,最後儲存在膀胱,由尿道排出體外,整體為泌尿系統。泌尿外科權威、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暨中華民國泌尿腫瘤關懷協會理事長歐宴泉解釋,泌尿系統,也是人體重要的排毒素管道,接觸尿液的粘膜組織,稱作泌尿道上皮。人體的泌尿道分上、下兩部分,上泌尿道包含腎臟、腎盂和輸尿管,若該部位的上皮細胞病變、產生惡性腫瘤,即為上泌尿道上皮癌,約佔泌尿道癌症的四成。
相對的,下泌尿道是膀胱與尿道,其上皮組織發生癌症的機率更高,約佔六成,通常稱為膀胱癌,是非常難纏、容易復發的癌症。據統計,3年內大約有四成至8成的患者會復發。
膀胱癌必定得切除膀胱嗎?早期發現可免受摘除之苦
歐宴泉院長提到,膀胱癌可依照嚴重程度,分為四期,三類型:表淺型、深層肌肉侵犯型、轉移高惡型。如果是早期表淺型膀胱癌,治療上無須切除膀胱,而是將癌細胞刮除後,搭配膀胱內藥物灌注,降低復發的風險。若是已經侵犯到膀胱肌肉層或者擴散至其他器官,則需要配合手術。對於這種情況,手術通常採用膀胱根除術,整個膀胱會被切除。切除之後,兩側輸尿管連接到一段由迴腸所製作的人工膀胱可正常解尿,或迴腸接到體外尿袋,藉此維持生理機能。但仍要留意定時排尿,避免感染或功能受損造成二度傷害,另外生育、性功能等可能會受影響。
歐宴泉院長指出,膀胱癌腫瘤生長的位置、大小、侵犯深度,都會影響復發率、存活率及治療策略。台灣醫療技術日漸發達,若評估合適,也會建議病人先以新輔助治療將腫瘤縮小至適當體積,再做部份膀胱切除。治療過程不需要將膀胱整個摘除,痊癒後定期檢查、維持良好作息,就有機會可以保有膀胱,擁有不錯的生活品質。
但由於膀胱癌如蒲公英種子,容易潛藏在泌尿系統內再度復發,若能早期發現,就能爭取更多時間研擬治療手段,所以一旦苗頭不對,就應該儘早就醫檢查。
高齡、男性、菸不離手 都是膀胱癌的關鍵字
從業多年的50歲美髮師,健檢時發現肉眼看不可見的顯微血尿,經診斷為早期表淺型膀胱癌。手術刮除腫瘤後三個月又復發、刮除,半年後再度檢查出新的腫瘤,如此反覆療程令他身心俱疲。所幸在醫生建議下,戒除不良的生活習慣、改善飲食作息,終於在積極的泌尿科治療下,病情獲得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