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遇到挫折都怎麼克服?面對困境的1個關鍵態度,決定了你的成就

2024-04-04 10:40

? 人氣

遭遇困境最重要的不在於你碰上的挫折為何,而是如何看待它,以及能否沉著以對。(示意圖/取自PAKUTASO)

遭遇困境最重要的不在於你碰上的挫折為何,而是如何看待它,以及能否沉著以對。(示意圖/取自PAKUTASO)

在洛克斐勒成為石油大亨以前,他是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簿記員,同時也是個頗有抱負但無足輕重的金融家。其父親是一名酗酒的罪犯,拋家棄子,家境清寒。年輕的洛克斐勒,在十六歲時取得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他把這天叫做「工作日」,餘生都將這天視為重要紀念日來慶祝。以每天五十分美元的薪水來說,日子過得還算不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不久之後,巨大的恐慌席捲而來,也就是一八五七年經濟危機造成的金融恐慌。這場大規模的全國性金融危機,起源於俄亥俄州,對克利夫蘭造成了特別嚴重的衝擊。隨著遍佈全美的企業倒閉、穀物價格暴跌,西進的擴張行動迅速停滯。造成的結果,是一場持續數年的嚴重經濟大蕭條。

洛克斐勒本該感到害怕,畢竟他才剛開始對金融市場上手,就碰上了歷史上最嚴重的市場蕭條。他大可像他父親那樣抽身逃跑,退出金融業,轉換跑道,從事風險較小的工作。但他年紀輕輕就表現出沉著的態度,在高壓且隨時可能斷炊的情況下,仍舊處變不驚,更了不起的是,在其他人都失去理智時,他仍能泰然自若。

他並沒有抱怨眼前的經濟動盪,反而殷切地觀察這場重大事件,他選擇將這一切視作學習的機會,一場金融市場的洗禮。洛克斐勒靜靜地存錢,觀察別人犯下的錯誤。他看出經濟中的劣勢,很多人把表象視為理所當然,這使得他們全都對變革或震盪措手不及、毫無準備,但他卻沒有落入這樣的陷阱。

在這場事件中,他學會了一個重要的教訓,而這個教訓將伴隨他一生:

市場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而且往往很殘酷,只有頭腦保持理性和修練心靈,才有希望從中獲利。他意識到,投機將導致災難,他必須永遠避開「瘋狂的群眾」和這種傾向。

洛克斐勒立即將這些領悟付諸實踐,二十五歲時,有一群投資者提供了他五十萬美元的資金,前提是他能找到合適的油井來投資。洛克斐勒對這個機會感激不已,於是前往附近的油田考察。幾天後,他空手而歸,令其支持者大為震驚,結果一毛錢都沒有投資。儘管外面的市場非常熱烈,但他就是覺得時機不對,所以將錢退還,遠離了鑽油業。

正是這種強烈的自我修練和客觀如實,使洛克斐勒得以在一生遭遇的一個個障礙中,抓住每一次的大好機會,無論是南北戰爭,還是1873年、1907年和1929年的經濟恐慌期間。一如他曾說的:他會試圖從每一場災難中看到機會。我們還可以再補充一點:無論情境如何,無論條件多麼誘人,他都有抵制衝動或興奮的力量,能夠保持沉著冷靜。

在初次金融危機發生的二十年內,洛克斐勒獨霸石油市場的百分之九十。他貪婪的競爭對手已然倒閉,緊張不安的同事出售股份,離開了這個行業,軟弱的懷疑者也都錯過了機遇。

在洛克斐勒餘下的生命中,混亂愈大,他就愈能冷靜,特別是當身邊的其他人陷入恐慌,或因貪婪而發狂時。他在這些市場波動中賺取了大部分財富,因為他能在別人盲目時依舊保有精準的眼光。這項領悟如今也反映在巴菲特的名言中:「別人貪婪時,你要恐懼;別人恐懼時,你要貪婪」,洛克斐勒就像所有偉大的投資者一樣,能夠以冷靜而理智的常識來抵制衝動。

有位評論家對洛克斐勒的帝國感到敬畏,他形容標準石油集團為「神話般變化多端的生物」,每當競爭者或政府設法拆分它時,總能一次又一次地脫胎換骨。這種形容原是一種批評,卻能充分展現洛克斐勒堅韌、適應力強、冷靜、聰明敏銳的人格特質。他不因經濟危機而動搖,不因華麗的虛假機會而動搖,不因敵人的欺凌而動搖,甚至不因聯邦檢察官的盤問而動搖(他是個在盤問時以難搞出名的證人,從不為引誘所屈服,也不會為自己辯護,或是心煩意亂)。

洛克斐勒是天生如此嗎?不是的,這是學習而來的行為。他從1857年的那場金融危機開始學到這種修練,他還把這個危機稱作「逆境和壓力的學校」。他曾經說過:「要為人生起步階段的基本生活所需奮鬥的年輕人,是多麼地幸運啊!對於這三年半的學徒生涯,和一路上要克服的困難,我將永遠感激」

當然,許多人都曾經歷過與洛克斐勒一樣難熬的時光,他們都上過同一所名為「艱困時期」的學校,卻很少有人跟洛克斐勒的反應一樣。訓練自己把障礙當成機會的人並不多,所謂的機會指的是,意識到降臨自身的並非無可挽救的不幸,而是一份蘊含教育意義的禮物──一個經濟史中難能可貴、可以當作「學習機會」的時刻。

我們總會在生活中遇到各式各樣的障礙,對你而言也不一定公平。你會一再地發現,最重要的不在於你碰上的挫折為何,而是如何看待它、碰上後該如何反應,以及能否沉著以對。你會學到的是,我們的反應將決定能否成功克服障礙,甚至因障礙而變得更加茁壯。

同一件事,某個人可能看到危機,而另一個人卻能看到轉機。一個人可能被成功沖昏頭,而另一個人卻能以無情的客觀角度看見事實真相;一個人情緒失控,另一人卻能泰然自若,絕望、失落、恐懼、無力──這些反應都是認知的作用。你必須明白的是:沒有任何一件事能讓我們有這些感覺,會屈服於這些感覺,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或者你也可以像洛克斐勒一樣,選擇不屈服。

洛克斐勒之所以能達到令人驚嘆、近乎不可思議的高度成就,就是因為他對事物的反應跟一般人有所差異、對於大環境的認知與世界上的其他人不同。他小心謹慎的沉著自信是一股極大的力量,當他人把某件事視作負面的時候,他能夠用理智、清晰的思路去處理,更重要的,是將其視作一場大好機會,而不是感到恐懼或出聲怨嘆。

洛克斐勒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類比而已。

我們都活在自己的鍍金時代(譯註:Gilded Age,大約從1870年代到1900年,是美國的財富突飛猛進的時期,數百萬移民從歐洲來到美國,大量重工業飛速發展)。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我們經歷兩次重大的經濟泡沫化,產業崩潰,人民生活亂成一團。不公不義的事情隨處可見,金融衰退、社會動盪、人人自危;民眾恐懼感瀰漫、進退兩難、充滿憤怒和不安,紛紛聚集到祖科蒂公園(譯註:位於紐約市華爾街金融區的一個公園,2011年曾發生佔領華爾街抗議活動,反抗大公司的貪婪不公和社會的不平等),或在網路社群發出怒吼。他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對吧?

但其實不見得要如此。表象會騙人,真正重要的是要看潛藏在底下的東西是什麼。我們可以學習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把別人相信或害怕的幻相給識破,也不再將眼前的「問題」視為問題,學會專注於事物的真實本質。我們太容易情緒化反應、感到沮喪、失去遠見,這麼做只會把壞事變成真正的壞事,無益的認知會侵略我們心智那塊理性、行動和意志的神聖之地,擾亂我們的指南針。

人腦的進化是為了因應許久以前的環境,當時的環境已與我們當前的環境截然不同,也因此,我們攜帶了各種各樣生理結構上的包袱。人類仍舊會去偵測不存在的威脅和危機,例如因經濟壓力而冷汗直流,或被老闆咆哮時激起「戰或逃反應」。這些時候我們都不是真的危在旦夕,並不會真的餓死或爆發暴力事件,儘管有時的確會感受到威脅迫在眉睫。

針對任何一種處境,到底要如何反應,我們是有選擇權的,是要被原始的情感牽著走,還是理解並學會過濾這些情感,我們可以自己選擇。修練認知能夠讓你在每種情境下,都可以清楚看到優勢,採取適當的行動方針,不受恐慌或畏懼的侵擾。

洛克斐勒深諳此道,他擺脫了不良的、破壞性的認知束縛,磨練出控制、引導和理解這些信號的能力。這就像是一種超能力,因為多數人都做不到,他們從不質疑自己的衝動和直覺,因而成了這兩者的奴隸。

我們可以理性看待災難,或者更確切地說,像洛克斐勒一樣,在每次災難中看到機會,並將種種負面情況轉化為學習、技能或財富,以正確的態度看待一切事情──無論是經濟崩潰還是個人的不幸,都看作是前進的機會。即使事態的發展方向跟我們預期的不同,也一樣要這樣看待。

面對看似難以克服的障礙時,有幾點可以謹記在心:

•保持客觀

•控制情緒,保持穩定

•選擇從當下的情況看到好的那一面

•穩定心神

•不去理會令人不安或限制自己的事物

•用正確的認知判斷事情

•回到當下

•把注意力放在可控的事物上

這就是從障礙中看到機會的方法,一切不會自動發生,而是一個過程,是自我修練和合理處事的結果。你隨時都可以運用這套道理,只要將其發揮出來即可。

作者介紹|萊恩‧霍利得(Ryan Holiday)

全球頂尖的思想家與作家之一,經常為文探討古代哲學及其日常應用。他是廣受歡迎的演講者、媒體行銷策略家和作者,著有《長銷!》、《回到自己的內心,每天讀點斯多噶》、《駕馭沉靜》等多本暢銷書。他的作品已有三十多種譯本,全球讀者超過兩百萬名。

他目前與家人定居德州奧斯汀。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挫折逆轉勝:認知×行動×意志,32個聰明應對困境的心理技巧》(原標題:認知的修練)

責任編輯/游舒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