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公司會把「股東利益」擺第一?以前才不是這樣,轉變從1970年代大通膨開始

2023-04-25 09:40

? 人氣

為何公司會把「股東利益」擺第一?(圖/Pxhere;作者/rawpixel.com)

為何公司會把「股東利益」擺第一?(圖/Pxhere;作者/rawpixel.com)

如果「貪婪是好事」

社會契約的歷史是一段關於權力,以及權力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重新分配的故事。綜觀歷史,資本、勞工與國家的權利與責任,多半取決於掌握最多力量的團體,它必須能夠立下規矩而不必動用高壓手段,以免導致暴動或革命。在從前的農業社會中,專制統治者對領主、農民以及這些人的經濟生活,行使幾乎絕對的主權。工業革命時期,權力的天平向著富裕、有政治裙帶關係的資本家傾斜。20世紀早期,美國與歐洲的勞工透過工會與選舉來牽制企業的權力。如今,權力又再次集中到私部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導致這種轉變的因素是什麼?過去50年來,企業如何形成這麼大的規模、聚集這麼大的力量?如果各位想要了解誘發這個狀態的關鍵,只要檢視一個構想,甚至是一個句子就可以。

在大蕭條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災禍之後,美國與歐洲的經濟開始起飛。但是,勞工組織與政策制定者都對經濟進行極為嚴格的把關制約,他們都很清楚獨大壟斷與股市危機的代價。在這個情境下,絕大多數企業都坐上一個清楚的社會位置。大家普遍認為公司要能獲利,同時也要增進員工福祉、支援他們做生意的社群,並且做出對大眾有益的事。

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認為這個模式有道理。1962年經濟學家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在著作《資本主義與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中寫道:「企業只有一個、而且是唯一一個社會責任,那就是利用手上資源,投入在為增加獲利而設計的活動上,而且只要沒有違反遊戲規則就可以。

延伸閱讀:為何在開曼群島設分公司,就能少繳稅?用外送員的比喻,帶你看透有錢人的避稅手法

這個想法和當時的社會契約截然不同。在當時,可以拯救性命的專利只賣幾美元,喬治.默克可以表示獲利是企業營運的次要動機。然而,在傅利曼眼中,那些決策在市場上既沒有效率、又有缺陷。根據傅利曼和他在芝加哥大學的同事的理論,如果每一個人都追求最大的獲利,並且把這些獲利再拿去投資,世界會得到好幾倍的好處。在傅利曼眼裡,企業只應該忠於股東,任何一項會讓股東少賺一美元的領導決策,就是管理不當。這種獲利最大化的哲學,後來被稱為「股東優先」(shareholder primacy)。

這樣的想法並沒有立刻受到歡迎,然而到了1970年代,原本蓬勃發展的戰後經濟開始停滯不前,有一小群主要支持者逐漸對這種理論產生共鳴。經濟學家將問題的矛頭指向政府管制與沒有效率的管理,這種不滿造成傅利曼的理論開始流傳,並在1980年代成為主流。股東優先的想法和雷根與柴契爾時代極為契合,傅利曼的思想為解除管制與涓滴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提供智識上的基礎。不久後,針對羅斯福新政制約企業力量的反對聲浪浮現,這些批評者認為政府限制企業的時間太長,大企業的經理人過於自滿而不再追求獲利,結果造成整體經濟停滯。如果企業快馬加鞭追求最大獲利,就能推動整個國家、甚至全世界成長繁榮。為了達到目標,必須把獲利放在最優先。奧立佛.史東(Oliver Stone)執導的《華爾街》(Wall Street)中,主角高登.蓋科(Gordon Gekko)有一句話簡潔扼要的傳達出傅利曼的理論,並席捲企業界,那就是「貪婪是好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