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屋或買房,人生就像魷魚遊戲一樣難!為什麼各種打房政策都無效?

2021-11-25 14:20

? 人氣

房市近來十分熱絡,買方追價心態較為積極

房市近來十分熱絡,買方追價心態較為積極

小李和小趙都是這幾年因為工作而認識的年輕人,與他倆初相識時,他們才剛出社會,也都在外面租屋。十多年下來,這兩位不錯的年輕人,在各自領域也有一片天空。因為有私交,我知道小李去年買房子;小趙看著高不可攀的房價,越來越下不了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下不了手很正常,如果不是房東那麼機車,我是不會忍痛買房的。」小李說起他當初買房的理由,心中依舊是忿忿不平。

「我想到少子化趨勢會讓市場崩盤,也相信政府能把房價打下來,所以才一等再等。」小趙說出他始終沒買的原因,這當下有一種說不出的心酸。(延伸閱讀:明明收入不差,為何銀行不借我錢?做錯這幾件事,貸款買房遙遙無期)

買房族尷尬 猶如置身魷魚遊戲

他倆的狀況,不禁讓我感慨,最近看的影集魷魚遊戲,竟和現在的房市生態有那麼些異曲同工。影集中最後一個遊戲「魷魚遊戲」,有點類似小時候的跳房子,只是韓國的規則略有不同,主要有兩個獲勝方式,一個是攻擊方成功到達目的,另一個是殲滅對方所有成員。攻守兩隊的主場被稱為「屋」。最上面的圓圈是進攻隊的房子,底部矩形是防守隊的房子。這遊戲通常是進攻方佔優勢,卻對防守方不利。

坦白說,回顧2003年後試圖調控市場的政策,無論是奢侈稅,豪宅稅,選擇性信用管制,房地合一等,並非完全沒用,只是面對著人類史上最多資金的低利環境,以往再怎麼有效的政策工具,都很難出現期待結果。(延伸閱讀:到底都是誰在買房?聯徵中心:年薪60萬以下最多)

如果打房有所謂的方法論,扣掉對岸曾經用過的不准過戶、不准業者賣屋等激進作為,不脫就是透過「緊縮銀根」以及「增加移轉稅或持有稅」等稅負這兩種方式,前者讓想要藉著財務槓桿套利的人增加成本,後者讓套利的人減少獲利,以達到降低投資意願的目的。

偏偏,台灣房市大多頭從2003年開始,中間雖然經歷過2008年金融海嘯、2016年房地合一出現小幅價量回檔,將近20個年頭,台股從4000多點到今日的萬點,北市中古房價從20多萬漲到均價逼近80萬,從疫情前,全台房市齊漲,為數不少的小投客早就成為大鱷魚,這還不含因為遺贈稅調降,和中美貿易戰回台的資金。(延伸閱讀:父母資助子女買房,該直接給現金還是給房?專家:小心一片好意卻要繳贈與稅!)

錢一多,也無怪政策工具使不上力。

資金空前氾濫 政策使不上力

另一個弔詭的是,雖說2009年後就禁售500坪以上國有土地,可是在中央積極打房的同時,我們依舊看到重劃區與地上權標售一樣成績亮眼,特別是地上權,寫下高價之後不僅是為地上權定價,更等於為所有權土地定錨,原料漲了,麵包豈能不漲?這還不說各地如雨後春筍的重大建設利多,更容易讓資金轉入資產,膨脹了其原有價值,也無怪讓過去這段時間勇敢去操作財務槓桿的人,成為時代贏家。

我幫兩位年輕人買了單,告訴小趙,「如果可以,先上車吧,比起少子化可能出現的房市崩盤,如無意外,你的房東沒過多久,就會先漲你的租金了。」

基於別人的承諾,而去買單自己的決定,往往也要付出相當代價,買房如此,人生亦然。


作者為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著有《房市專家教你買一間會賺錢的房子》、《30堂千萬房產課》。

責任編輯/周岐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