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藥發明之前,為什麼病人動手術都不會喊痛?研究:信念如同精神鴉片,只要相信就有療效

2019-11-17 08:00

? 人氣

由於傷患過多,畢契爾很快就用完麻醉劑。後來,有一位士兵傷口破裂,需要立刻動手術,於是他叫護士打鹽水針,而不是注射嗎啡。但病患以為他們已為他注射適量的麻醉劑,便安心而放鬆地準備接受手術。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撼動了整個醫療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畢契爾發現,鹽水注射不但安撫了這位士兵,而且他彷彿接受了「真正的」麻醉藥注射般,因此可以忍受手術的劇痛。接下來幾個星期,畢契爾在幾十名傷患身上得到同樣的結果,他們每個人注射鹽水後,都能以不可思議的堅忍精神忍受手術的痛苦。他回國之後發表了一篇論文:〈安慰劑的巨大威力〉(The Powerful Placebo)。

然而,畢契爾並不是第一個對安慰劑效應感到震撼的醫生。一八九○年代,瑞士外科醫生科赫爾(Theodor Kocher, 1841-1917)經過審慎的程序,確認病人以為自己已經完全被麻醉的情形下,在伯恩市成功進行了一千六百次未麻醉的甲狀腺切除手術。根據高達可(Ben Goldacre)醫生的說法:「在麻醉藥發明前,外科醫生經常描述有些病人如何在完全清醒的狀態下,忍受刀子切入肌肉及鋸子切割骨骼的劇痛,甚至連咬牙切齒的情況都未出現。」

高達可寫道:「或許你比自己想像的還要堅強。」

雖然這些案例提供了有力的見證,說明心靈的力量可以超越物質,但直到幾年前,科學家才充分披露安慰劑的神奇效應,許多醫生因此重新思考大腦與身體的關係。

一九七二年,科學家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發給所有聽演講的學生一顆糖衣藥丸,有的藥丸是粉紅色,有的是藍色。他們告訴學生,這些藥丸不是興奮劑就是鎮靜劑,但不告訴學生到底是哪一種(當然,其實兩種都不是)。結果服用粉紅色安慰劑的學生比服用藍色藥丸的學生更專心聽講;換句話說,藥丸的顏色很要緊。

進一步的實驗顯示,類似「煩寧」(Valium)的鎮靜安慰劑「安立平」(oxazepam),藥丸是綠色時,治療焦慮症的效果比較好;藥丸是黃色時,則治療憂鬱症的效果比較好。而鎮靜安眠藥「利眠寧」(chlordiazepoxide)的膠囊形狀會比藥丸形狀更有效。對於血壓、頭痛和其他疼痛,侵入式鹽水注射的療效會比服用糖衣藥丸更佳,即使兩者都沒有真的為身體帶來什麼好處。另外一個實驗針對手臂疼痛,比較了兩種不同的安慰劑療法:一個療法使用糖衣藥丸,另一種療法則模仿針灸的形式。結果發現,治療步驟比較繁複細膩的療法,也會有比較高的療效。

上述種種暗示了安慰劑奏效的原因。基本上,安慰劑的威力無關乎藥物的藥理特性;安慰劑效應乃是起因於病患誤以為藥物是有效的。但是這樣的信念並非完全無中生有,而是我們的文化背景製造出來的。任何能提高療法真實性的事,都會加深病患對於藥物可信度的錯覺,並影響他的思考,令他誤以為藥物真的有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