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藥發明之前,為什麼病人動手術都不會喊痛?研究:信念如同精神鴉片,只要相信就有療效

2019-11-17 08:00

? 人氣

班森(Herbert Benson)在著作《永恆的療癒》(Timeless Healing)中指出:「我在本書描述上帝(God)時,都是用大寫的G,儘管如此,希望讀者了解,我指的是猶太教與基督教、佛教、回教和印度教傳統中的所有神祇,以及全世界人類古往今來所供奉崇拜的神靈。根據我的科學觀察,無論你怎麼稱呼所信奉的法力無邊的絕對真神,無論你歸屬於哪一種神學派別,對神祇的信仰都會產生同樣的結果。」

因此,不難理解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了,安慰劑效應再度發威。但這一回,不是因為病患誤以為糖衣藥丸有效而發揮療效,而是相信上帝的療癒力量所導致的療效。和糖衣藥丸的情形一樣,最虔誠的教徒可以獲得最大的好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的確,我們可以說宗教是最佳的安慰劑。此時信仰的不是醫生的權威,而是絕對可靠、無所不能的上帝。使用醫療性安慰劑時,是用花稍的廣告詞和包裝來取信於病患;對上帝療癒力的信仰則源自於聖經。無論你心目中的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就好像糖衣藥丸是否真的有藥理上的療效其實無關緊要),只要你的信仰真誠就好。

更重要的是,許多宗教都積極在他們的神學理論中激發安慰劑效應。比方說,在《聖經》馬可福音第九章,一位父親帶著生病的兒子來到耶穌面前,希望耶穌把他治好,他說:「如果你能做什麼,求你可憐我們,幫助我們。」耶穌回答:「你若能信,對於信的人,什麼都可能。」耶穌在馬太福音中也說了類似的話:「照著你們的信給你們成全了吧。」

《聖經》的意思似乎是:上帝不是看禱告者值不值得救來決定要不要有所行動,而是看他的信仰有多虔誠。如果把「糖衣藥丸」幾個字代替上一段話中的「上帝」,就形成了安慰劑的定義。哈佛大學科學史教授哈靈頓(Anne Harrington)指出:「對上帝療癒力的信仰,比任何事情更能激發人類內在的自我療癒能力。

馬克思稱宗教是「大眾的鴉片」。他幾乎是對的,宗教是大眾的糖衣藥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出版《練習的力量:努力可以超越天賦,每個人都能站上巔峰》

責任編輯/李頤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