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藥發明之前,為什麼病人動手術都不會喊痛?研究:信念如同精神鴉片,只要相信就有療效

2019-11-17 08:00

? 人氣

用安慰劑治療之所以能令病患信以為真,當然有一部分是因為這是合格醫生開的藥。但其他還有很多因素。舉例來說,在某些文化中,顏色和某幾類療效有緊密的關聯:紅色是活潑有趣的,白色和藍色則是冷靜、舒緩、撫慰的。製藥公司會操弄這些隱含意義。高達可指出,興奮劑通常是紅色或橘紅色,抗憂鬱藥物則是藍色,以此類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藥物包裝也隱含了某些文化意涵,可能會強化安慰劑效應。研究發現,包裝花稍新潮的阿斯匹靈藥丸會比包裝單調無趣的阿斯匹靈藥效更佳。當然,阿斯匹靈並不是安慰劑,重點是,單單包裝本身就可以產生安慰劑的效應。價格也具有同樣的效果。行為經濟學家艾瑞利(Dan Ariely)的研究發現,便宜的止痛藥效果不如標價高的止痛藥那麼好。

這一切都和信仰有關。我們比較容易相信讓我們大為破費的療法:「收費這麼高,效果一定很好。」艾瑞利指出,這表示花較多的錢來買品牌藥或許不是那麼瘋狂,即使這種藥和旁邊架子上的便宜藥物在藥理上完全相同。單單掏出較多錢的動作就能加強消費者的信心,增進藥物的療效。

關鍵是,我們透過信仰的媒介施展了心靈的力量,信仰是真是假或錯覺如何產生,根本不重要。無論是可靠的醫生、聰明的藥物包裝、價格、廣告、顏色、療法的侵入性、儀式或者任何可能因素,也無論證據是捏造的或根本沒有證據,最重要的是,病人相信就好。

信仰是最好的安慰劑?

一九六○年代,一系列突破性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虔誠的教徒比較不像一般人那麼容易得心臟病。起先,科學家以為是非宗教因素使然,例如有些宗教禁止抽菸之類的不健康習慣,同時加入支持性社群也能降低壓力。

然而設法控制這些影響因素之後,研究人員仍然持續發現,虔誠教徒的健康狀況比較好,大幅超越一般人。科學界不得不接受這個令人震驚的事實:宗教信仰能對健康帶來具體的好處。(一九九六年,希伯萊大學的卡爾克(Jeremy Kark)和同事做了一個開拓性的研究,分析以色列宗教性與非宗教性集體社區的死亡率,證實了宗教信仰對健康帶來的顯著效益。他們發現,非宗教性集體社區的死亡率幾乎是宗教性集體社區的兩倍。卡爾克寫道:「兩種社區在社會支持度和社會聯繫的頻繁度毫無差別。」)

可以想見,基督教界很快大肆宣揚這個現象,聲稱上帝積極地為祂所挑選的少數信眾帶來健康效益。唯一的問題是,宗教信仰的影響會超越各種教派的界線,神奇療效不只在基督徒身上顯現,即使佛教和印度教等其他宗教信仰有違《聖經》教義,他們的信徒仍然能從宗教信仰中得到醫療效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