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字畫與中餐廳

2016-09-25 06:50

? 人氣

(2016年補記:還有一個醒目的題字是吾爾開希,他在很多餐館都有簽名,令人覺得他這些年滯留台北,也就是吃了。我曾和友人對此指指點點,嘆息一番;但後來又聽說吾爾開希多年來有些進境,待人接物也頗誠懇,反觀同期的王丹則執見愈深,再三破格,於是吾爾開希這些題字又顯得有些可愛了。作品的風評和主人還是會有關聯的,就像《老夫子》前些年也被爆說老王澤是抄襲1940年代同名漫畫的,傳到小王澤以後的這些年也實在都沒什麼進步,我再看到那張笑臉,也就變得嘆息居多了。)

我叔叔說:「在台北,就是吃。」我深以為然。台北誠有千般萬樣的歷史與文化,但沒有一樣比吃來得更普通實在。都說這是個日漸疏離、淺薄、虛無、異化的什麼後現代社會;身為傳統的愛好者,也著實難免為種種現象感慨,但我們何必悲觀?看看餐館裡的字畫、題壁,看看碗盤中的佳餚,再看看旁邊歡聚或小吃著的青壯老少,這些,不是活生生的嗎?想想這日復一日不斷上演的場景,以及千萬人在其中投注的千萬心思,中華文化,畢竟是綿延不絕的。──只要我們還懂吃、還會吃,中華文化就不會亡!吃,吃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6年補記:當年這篇文章夷然沿襲中國認同,不與當令的政治正確稍作妥協,不配合本土意識婉言分說;對這些餐館與文化的族群、階級屬性,也絲毫不作反省與檢討──這些都是故意的。現在重寫的話,我會委婉一些,不過主旨還是會放在享受、擁抱這樣的文化與情懷,而不是批判它。現在不少新的餐飲業者,編故事、作文創,需要的也是捧場而非解構。如果有什麼令人失望的地方,大概都是因為大家並沒有把那理想做實,所以我們再努力把它做實就好了。)

2016年再補:

還有一種字畫值得一提,就是寫得像他賣的那種食物的字。例如忠孝東路216巷的玖公豆花: 一看就有豆花那種顫巍巍的彈動的感覺,我把它稱作「豆花體」。在台中,我也看過一家牛肉麵館的字,是粗大圓潤靈活的「麵條體」,可惜忘了店名,也沒拍照。

胡又天提供
胡又天提供

更生猛的是香港:深水埗的「蛇王善」,配上飽滿如蛇、源遠流長的「秋風起生蛇肥」,這真是最好的商業書法。其實,你去點蛇羹,上桌的蛇肉都已拆成細絲,不會像傳說中台北以前的華西街那樣掛著一條條生蛇來搶眼。掛生蛇,可能招致恐懼和惡感,而香港這裡使用「肥蛇體」來擔負引起想像和食欲的工作,境界便高得多。或許當初他們並沒有想到這些,只是自然就這樣做了,然而這之中便有無數值得我們汲取的智慧與古意。

胡又天提供
胡又天提供

本文原載於《戀戀台北》2005年9月號,現稍作增補,重發以饗讀者。值得欣慰的是,本文提到的餐館都還在,也保持著水準。

*作者台北人,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碩士,香港浸會大學人文與創作系博士候選人;作家、歷史研究者、也是漫畫工作者。2013年創辦「恆萃工坊」,目前的產品有《易經紙牌》和《東方文化學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