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墨家消亡之謎的解答

2016-05-08 06:20

? 人氣

儒家尊奉先王之道,先王就是以前的勝利者,勝利者可以雍容大度,所以儒家學說的性格也是寬宏的,無論實際底下怎麼壓迫人,它表面上總是雍容,這才能讓人樂與景從。墨子與墨家不是這溫拿一掛,不能溫柔地拿,又拒絕作魯蛇(在此的確可說是魯國之蛇),他們是硬派角色,學說也就不免剛硬甚至偏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墨子的大弟子禽滑釐,似乎是最能苦幹的,和墨子一樣摩頂放踵,三年就操得形容憔悴,後來應該是過勞死了。有這個榜樣,其他墨子門徒的道德壓力想必更大。墨子倒是長壽,雖不知活了七十還是九十幾歲,然而何炳棣先生推論:鉅子制的建立,是在墨子死後。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一個能有墨子一般威信的門徒,所以在墨子晚年,墨者決定拱立一個擁有絕對權威的鉅子,好在墨子過世後繼續代表墨家的理想,領導墨者集團。

首任鉅子孟勝,就這樣秉承著這個使命,率領一百八十五名墨者,幫楚國陽城君守城;陽城君其實已經跑了,這仗也是楚國內部政爭,不是什麼抗擊外敵的義戰,但孟勝還是堅守這可以不必守的約定,力戰至死,並且說:

不死,自今以來,求嚴師必不於墨者矣,求賢友必不於墨者矣,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義,而繼其業者也。

這是《呂氏春秋》的記載。這「墨者之義」究竟是怎樣的道德觀,讓他們願意犧牲自己,成就墨家的名譽?我們現代人大概不會認同他,但他並不需要我們認同,他們需要的是自我實現。孟勝死前派兩人突圍,把鉅子之位傳給田襄子,這兩人完成使命後,還要回去和孟勝一同殉死,田襄子以鉅子的權威命令他們不要回去送死,那兩人還是去死了。

如果說鉅子的權威是絕對的,那兩人自然不該回去殉死,然而世事本無絕對。站到那兩人的立場來看,死,不死,何者較能自我實現?較能讓他們覺得對得起自己和同儕,對得起士人重義輕生的血性傳統?

總之,他們的死,是死出墨家的硬派名聲了。即便你說他們愚忠,但對國君來說,這樣一群能打仗、能建設又忠誠的人,吸引力有多大?設使《呂氏春秋》的記載屬實,孟勝的「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一句,其實也就是向各國國君發的信號,是在為墨者找出路。他們畢竟沒有選擇像後世的列寧式共產黨那樣自己革命。

然後一部份墨者入秦了,以其工程學、兵學和組織,幫助了秦國由落後走向先進、從弱小變得壯大,改革出嚴謹的政治體制,進而在數十年生聚教訓之後,從魏國手中奪回河西之地。

而當秦國從被侵略的弱者,變成吞併列國的強者;當墨者從任俠的結社成員,變成中央集權軍國體制的一份子,這時候,墨家的初衷,還會有人繼續講嗎?墨者的身份,還會比大秦官員、大工程師的身份重要嗎?這些墨者會不會軟化了?腐化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