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一專欄:陳寅恪的文字 台灣的官場

2014-05-17 05:01

? 人氣

世局紛擾,內閣更迭頻頻,但是,總有人永遠享受榮顯富貴,不必負責。(內閣總質詢資料照,吳逸驊攝)

世局紛擾,內閣更迭頻頻,但是,總有人永遠享受榮顯富貴,不必負責。(內閣總質詢資料照,吳逸驊攝)

好友王汎森在其新書《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中引述了一段陳寅恪院士的論點:在新舊蛻嬗之際,「其賢者拙者,常感受苦痛,終於消滅而後已。其不肖者巧者,則多享受歡樂,往往富貴榮顯,身泰名遂」。陳院士所指,於許多人應該都是心有戚戚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經濟學泰斗薩繆爾遜也曾經提出一個類似、但是略有不同的論點。薩氏說:人的偏好通常難以觀察,但是由他們的外顯行為,我們往往能夠反推其內在偏好,是之謂顯示性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s)理論。薩氏想要了解的是人的偏好,而陳寅恪所分析的,是人的品行。所謂不肖者巧者,當然是指那些在廟堂之上割稻尾、攀權勢、佔位子之輩。政治人物的行為尤其善於包裝、遮掩,故只是觀察行為尚不足以知其人品,往往要看看他們是否富貴榮顯,才能知道他們有多麼「巧」。

台灣過去十四年,經歷了兩次政黨輪替。過去十幾年台灣經濟由盛轉悶,也是不爭的事實。再細一點看,台灣的政府財政由十幾年前的勉力維持,到今天的入不敷出;由五年前的大幅減稅,到現在要大幅增稅;由2008年大張旗鼓吸引海外資金回台,到今天因外來游資炒翻房價而民怨沸騰;從數年前大降富人遺贈稅,到現在要徵富人奢侈稅、屯房稅、高邊際稅。罔顧諍言一意孤行要大降稅、吸引游資回台是2008年的事。當時做決策的都是哪些人呢?

過去十五年種種反覆,應該稱得上是陳寅恪所說的蛻嬗之際。但是造成台灣目前這些災難的人,如今也還是那些安穩地享受富貴榮顯的人。有的人不論自己參與主導的政局多不堪、多糜爛,給台灣帶來多少禍害,力薦替補接任要職者永遠還是他(愚忠耿耿、能力平平)的班底。有人不論其政策造成多少台灣社會的不公,卻永遠可以在公職與私人銀行要職之間活蹦亂跳。有人把台灣稅制弄得不成人形,卻還是可以安坐個肥缺悠哉遊哉。這些人以台灣苦難為背景的、不適格的富貴榮顯,大概陳寅恪的文字可堪描繪。

相對而言,我也想比較一下外界對李遠哲與翁啟惠關於核電的批評。李院長與翁院長即使對核四有立場,或立場有因外在因素改變,他們實在沒有在這蛻嬗之際企圖任何富貴或安泰。外界可以不同意他們的見解,或是由其言論推論其偏好,但是這些公開陳述的見解,與前述不肖、奸巧的算計之行不可同日而語。在政治對立嚴重的蛻嬗時代,也許稍不謹慎就會觸怒一方而陷入爭議。但是相對而言,我倒覺得那些不肖者巧者「永遠不公開得罪人,但是巧妙地永遠享受榮顯富貴」,更令人討厭。

薩繆爾遜所提是顯示性偏好理論,而陳寅恪所述,或許可以稱為「顯示性人品」理論。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院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