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因為中華民國試圖收回被蘇俄依據晚清以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所控制的中東鐵路權益,國軍東北邊防軍與蘇俄紅軍在中國東北地區的綏芬、滿洲里、同江一帶爆發了長達逾四個月之久的陸海空戰爭,時人稱「防俄戰爭」、「抗俄戰爭」或「中俄事變」,今人特別是中國大陸則以「中東路事件」指代。國軍在這場戰爭中傷亡慘重、最終失敗,但也由此激發了民眾對抗蘇俄帝國主義的愛國熱忱,透過一系列隆重的追悼大會緬懷為國捐軀的國軍烈士。
軍政當局為陣亡將士修建了諸多公墓、紀念碑、銅像。但1945年蘇俄紅軍再度進入中國東北時,將這些抗俄保國的國軍碑墓全部摧毀。而中共從在野革命階段、到走向執政,基於與中華民國政府的對抗關係,整體上對中東路抗俄戰爭採取淡化甚至是批評立場。因而,國軍這一段可歌可泣的保家衛國史,也就伴隨著被毀的碑墓而一併被湮滅了。
今時今日,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黃埔建軍百年的背景下來回溯這段歷史,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當年國軍戍邊將士之忠勇,更能感知蘇俄謀我主權之企圖、毀我忠祠之殘暴。歷史不需要被修飾、被美化,只需要被尊重、被保存。因此,透過國軍碑墓之滄桑,來審視中東路抗俄戰爭之價值與教訓,在今時今日對於塑造國際觀、價值觀以及思考兩岸關係和國家民族之前途方向,依然有極大的意義。
源自民間的抗俄祭悼
中東路抗俄戰爭從1929年7月持續到當年12月,於國軍甚至整個中華民國而言是一場絕對的慘敗,不僅軍事上未能擊敗蘇俄,在政治經濟上則未能收回中東鐵路,更使得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取消不平等條約、維護國家主權的努力遭遇重大挫折,全國民眾沉浸在悲憤心緒中。各地舉行的陣亡將士追悼大會,更是將這種抗俄救國的民氣推向頂點。特別是在東北行政中心奉天(今中國瀋陽)舉行的「遼寧民眾追悼抗俄陣亡將士大會」,規模之大,非常值得探討。如今,從當年由追悼大會主辦方編輯的《遼寧民眾追悼抗俄陣亡將士大會紀念專刊》中,可回溯典禮儀程之細節。整體來說,對當時的民間主辦者以及中華民國軍政官方而言,中東路抗俄戰爭的意義雖然略有消滅中共的元素,但這種比重極低,而更多、更高的價值則是在捍衛國家主權、反對蘇俄侵略及激發民眾愛國熱忱的精神動員上。下文將具體詳述。
(相關報導:
風評:傅崐萁不是民進黨的金鐘罩
|
更多文章
)
與通常的陣亡將士追悼大會通常由軍隊、政府舉辦不同,「遼寧民眾追悼抗俄陣亡將士大會」源自民間,由遼寧省國民外交協會,遼寧總商會,遼寧省教育會,遼寧省農務總會發起、組織、召開。1930年2月23日,大會籌備處發出通啟稱:「此次中俄事變,我軍效命國家,奮力殺敵,英勇敗北,卒以器械不利,寡眾不敵,慘遭鉅創,深堪痛惜,惟念我國國際戰爭,為近三十年來之所未有,而此次陣亡將士之忠勇,尤屬前此之所罕見,敝會等擬商同各團體,聯合民眾開追悼會,用慰英靈而壯士氣。」根據這則通啟,大會發起者包含了商、學、農以及知識精英。在這些社會精英看來,中東路抗俄戰爭是一場從1900年庚子國變之後,從未有過的大規模對外戰爭。很顯然,這樣的認知中,第一次世界大戰、1928年中日濟南事件都無法與中東路抗俄戰爭相比較。
1930年2月25日,主辦方召開第一次籌備會,商討追悼大會會務事宜,計有26個團體參加,名稱如下:
總商會;農務總會;教育會;國民外交協會;常識促進會;青年會;圖書館;律師公會;道德研究會;第六小學;同澤中學校;成城中學貧兒小學;第十小學;蒙旗師範學校;第一師範附屬小學;第五小學;女子職業學校;商科中學;瀋陽縣立師範學校;瀋陽縣立師範學校附屬小學;瀋陽縣教育局;第一師範學校;東北工商日報;醒時報;新民晚報;東三省公報。
上述團體中,學校、政府教育行政機關及教育行業公會佔14個,超過了一半,可見時人非常重視以中東路戰爭對國民、特別是年輕或幼兒一代國民的抗俄愛國教育。抗俄陣亡將士在當時的中國被視為是保家衛國的民族英雄,而絕非地方事件的殞命者。在九一八事變後的中華民國首都南京,雖然全國瀰漫抗日情緒,但由教育學家、中高實驗學校校長李清棟主編了一套《衛國健兒叢書》,便有介紹中東路抗俄戰爭殉國將領韓光第生平的〈韓光第〉(蔣恭晟著)專冊,其編寫目的就是「喚起兒童愛國觀念,激發兒童忠勇情緒,養成將來捍衛國家之忠勇國民。」很顯然,中東路抗俄戰爭在當時的中國人觀念中,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邊境衝突、摩擦或者糾紛,而是地地道道的衛國戰爭,其陣亡者才能配得上「衛國健兒」的尊榮。
(相關報導:
風評:傅崐萁不是民進黨的金鐘罩
|
更多文章
)
1930年4月5日上午,遼寧各界民眾在遼寧省首府奉天萬泉河畔之公眾體育場舉行「遼寧民眾追悼抗俄陣亡將士大會」。追悼大會現場懸掛之字體為燈字。靈堂正中燈字有「遼寧民眾追悼抗俄陣亡將士大會」字樣。其餘燈字有「萬方同灑淚,追悼此英魂」;「乾坤正氣」;「為國捐軀」;「殺身成仁」;「精神不死」。靈堂前交叉樹立中華民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和中國國民黨青天白日黨旗。上懸孫中山遺像。靈堂中設立陣亡將士靈位,校以上軍官靈位則單列。現場遍佈標語、誄詞、輓聯,氣氛哀戚。
大會會場懸掛之標語具體如下:
榮增黨國;
有抗俄將士殉國的精神,弱小民族的前途,才有生路;
對俄外交要堅持到底,才是足以表現追悼抗俄將士的真精神;
為國犧牲;
抗俄將士的英靈,鑄成中華民國的魂;
我們要踏著先烈的血跡,堅持抗俄的精神;
抗俄將士的血,染成民族精神的花;
肅清中國共產黨,是我們追悼抗俄將士以後的工作;
追悼抗俄陣亡將士,是警覺我們同胞息爭禦侮的好教訓;
模範軍人;
奉行三民主義,棄絕共產主義,我們抗俄的精神,方能徹底實現;
打倒一切帝國主義,才是足以慰諸先烈的英靈;
國人能有抗俄將士犧牲的精神,才能得到國際的平等地位;
我們不忘抗俄的精神,才能為陣亡將士復仇;
成仁取義;
我們將士的赤血,都要流在國際的戰場裏;
為國捐軀,是軍人的天職;
抗俄陣亡將士,是今世軍人的模範;
國人須有抗俄將士殉國的精神,才能完成國民革命;
全國軍人,要痛悼抗俄將士的血跡,嚴防赤俄;
抗俄將士的殉國,足徵我們民族精神未死;
追悼抗俄陣亡將士,不要忘了赤俄的橫暴;
抗俄將士的仗義殉國,足以表現東北軍人的精神;
赤俄欺騙弱小民族的魔面,現亦揭破;
革命的軍人,要有抗俄陣亡將士的精神;
全國的民眾,要把抗俄將士的血跡,印在腦海裡;
以身殉國,才見得軍人愛國的真誠;
有抗俄將士殉國的精神,才能打倒一切帝國主義;
希望東北的軍人,永不忘抗俄將士殉國的榮譽;
為國際戰爭而死,是軍人無上的光榮;
韓光第精神不死。
在政治文宣特別是廣場等公共空間政治中,標語是最為簡潔、最為明瞭易懂的價值教化和傳輸方式。在當年追悼大會現場的31條標語中,涉及到中共或是國共意識形態對抗的標語,僅僅只有兩條,分別是「肅清中國共產黨,是我們追悼抗俄將士以後的工作」和「奉行三民主義,棄絕共產主義,我們抗俄的精神,方能徹底實現」。而數量比重最大的標語,則是表達對陣亡將士的追念和哀慟;繼而是對蘇俄傷害中國主權的譴責和憤怒;另有一些標語則是提醒國人不能被蘇俄意識形態的包裝所矇騙。對於身處現場的民眾特別是年輕學生而言,國共的主義之爭複雜難懂,但國家主權被人踐踏、軍人為保國而犧牲,則是最容易從標語中感受的情緒。可見,大會主辦方的側重點並不是對中共或共產革命進行譴責,時人考慮最多的仍然是東北作為邊境所面臨的外來威脅和國家安全。
大會現場佈置眾多輓聯。追悼大會組織者方面輓聯為「熱血鑄英雄,都信敢當忽必烈;忠魂作厲鬼,仍前直搗蘇維埃」。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中正輓聯為「保國家、衛人民、姓名終古垂青史;守疆土、殉主義、邊關從今息赤氛」。中華民國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北平行營主任方本仁輓聯為「抵禦侮競前驅,馬革裹屍同不朽;安邊仗先烈,沙場奠醊有餘哀」。三軍總司令蔣中正代表吳鐵城輓聯為「俄寇克平,碧血黃沙餘戰績;邊疆無恙,白山黑水賦招魂」。中華民國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輓聯為「報國矢丹忱,率將帳下貔貅,旌旗足壯山河氣;禦邊消赤燄,遙念江頭猿鶴,風雨彌增鼓角哀」。司法院長王衝惠輓聯為「捐軀命以禦邊氛,傷哉千里塞沙,猶凝碧血;表忠烈無忘國恥,感此萬人空巷,來弔忠魂」。
地方當局方面,例如有河北省主席徐永昌輓聯為「男兒勠力事戎行,修我戈矛,修我甲兵,慷慨賦同仇,肯令赤俄肆虐;志士不忘在溝壑,化為蟲沙,化為猿鶴,英靈照千古,任教白狄歸元」。山西省主席商震輓聯為「禦侮防邊,英風遠博;成仁取義,浩氣長存」。湖南省主席何鍵輓聯為「張弮驅鳥跡獸蹄,義昭中國;揮淚哭龍沙貂錦,志切同仇」。
張學良輓聯為「鼓角肅邊聲,風起彌教思勇士;山河留灝氣,魂歸重為奠生芻」。國軍東北邊防軍副司令兼吉林省政府主席張作相輓聯為「壯士捍邊疆,馬革裹屍,一片血誠光史冊;英魂歸上界,蟲沙誌感,千秋祀典重蒸嘗」。黑龍江省政府輓聯為「諸君此役已千秋,想當日倫池波咽,大嶺雲愁,誓為軍人作模範;薄海今朝同一哭,看到處淚血啼鵑,紙灰飛蝶,不知時節是清明」。
(相關報導:
風評:傅崐萁不是民進黨的金鐘罩
|
更多文章
)
輓聯是生者對逝者的追懷,也是對生者與逝者關係的描述和總結。遼寧抗俄陣亡將士追悼大會的輓聯在內容上多數是以描繪、讚揚陣亡將士之英勇為主題;繼而是對軍人犧牲的哀慟。但最為集中的主題仍然是強調陣亡將士的功績——為守護國家主權而殞命。逝者對生者的意義存在於兩個方面,首先是確立了道德的表率;其次是為生者立下了日後的行為準則和行動目標。抗俄陣亡將士在輓聯中的形象是勇敢、服從、效忠國家,這些都是作為軍人楷模的品格,在追悼文本中被大書特書。當時的中國,處在內憂外患中,國內有反蔣派、中共對中華民國政府的挑戰,外部則有蘇俄、日本等列強的進犯危機。軍人在當時的角色舉足輕重。因此,作為後死者的現世軍人成為輓聯文本的閱讀者時,若要完成使命,便應該繼續發揚抗俄精神、充當模範軍人,完成捍衛國家的使命。
1930年4月5日上午八時起,與會者陸續進場。除發起者、東北黨軍政機關、學校、各行業團體、各界民眾之外,重要與會人士包括蔣中正代表吳鐵城、馮玉祥代表門致中、閻錫山代表張維清、韓復榘代表劉文運等。此時已經是後來舉世震驚的中原大戰的前夕,國民政府以及國軍反蔣派代表齊聚奉天,試圖拉攏東北當局,他們對追悼大會的參與反而成為一種另類的寫照。各界軍民參與總人數達15萬。中華民國東北軍政最高長官張學良則在下午二時抵達會場,手臂佩戴黑紗,向靈堂致祭,並由秘書宣讀祭文。上午十一時,大會正式開始,鳴放禮砲十三響。
此時之東北,已完成易幟,非奉系之東北,而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之東北,向孫中山遺像及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行三鞠躬禮代表著對三民主義、對國民革命傳統的認同和擁護。抗俄陣亡將士追悼的殉職官兵,也絕非孤立的東北軍官兵,而是國民革命軍序列的東北邊防軍,因此中東路戰爭絕非東北地方當局或是東北軍武裝與蘇俄侵略軍之摩擦、糾紛,而是中華民國與蘇俄之戰爭、是國軍與蘇軍之交鋒。這也是今人在認知中東路抗俄戰爭時應當具有的脈絡框架。
國軍抗俄碑墓 毀於蘇俄之手
中東路戰爭結束後,為了表達對陣亡將士的崇敬、安慰遺族以及激發全民抗俄士氣,修建陣亡將士公墓被提上議事日程、漸次展開。這也是遼寧追悼抗俄陣亡將士大會的訴求之一。例如,中華民國海軍東北江防艦隊和陸戰隊在同江之役中迎戰蘇俄海軍,當局便修建了同江陣亡海軍江防將士公墓,由張學良撰寫墓表。作者曾經在網路上看到過有人售賣中東路的海軍陣亡將士墓表和拓片,但作者在截稿時未能在任何文獻中找到此文,故而對海軍公墓具體情形掌握不多。空軍公墓方面則更是無稽可考。
史料相對多一些的是陸軍方面,在國軍東北邊防軍第十五旅旅長梁忠甲的倡議下,國府東北當局決定在與蘇俄軍作戰的戰場區域——滿洲里、扎賚諾爾(即札蘭諾爾),修建陣亡將士公墓和紀念碑。滿洲里的陣亡將士公墓是國軍東北邊防軍第十五旅副旅長魏長林陣亡地點,即市區東南的東壕站以西高地。扎賚諾爾陣亡將士公墓在位於當時的扎賚諾爾車站附近高地。其中,滿洲里公墓葬623位國軍烈士;扎賚諾爾公墓葬921位國軍烈士。
1930年11月17日上午十時,國軍及國府地方當局以中國古典的少牢之儀,為這兩處公墓舉行了非常隆重、莊嚴的落成典禮。參加者包括揭幕專使馬景桂、杜鴻年,主禮者呼倫貝爾警備司令蘇炳文,護路軍總司令代表黃奉璋,國軍騎兵第二旅旅長程志遠,國軍東北邊防軍第十五旅旅長王永盛,國軍東北邊防軍第十七旅旅長代表賈金銘,蒙古代表鎮國公德春,都統署代表吳雙海,特警署邵清淮,警備司令部秘書處賀貫一,市政籌備處處長高家驥,還有臚濱縣長、呼倫縣長及各界代表;並參加民眾三千餘人。
國軍抗俄精神光耀千秋
中東路抗俄戰爭是國軍歷史上至為光榮的一頁。對於東北邊防軍而言,這是他們在東北易幟、國家統一後,作為國軍一份子的首次大規模對外作戰。當關內忙於政爭而彼此傾軋時,中東路抗俄戰爭的爆發以及國軍東北邊防軍的努力,讓國人看到了面對世界一等強敵時,三民主義與國民革命之模範軍人所展現的犧牲精神。對於全國軍民而言,中東路戰爭更加曝露了蘇俄的帝國主義本質和侵略企圖,強化了民眾的邊患意識和愛國情操。令人無限悲慨的是,抗俄陣亡將士的碑墓最終毀於蘇俄人之手,而遍佈今日中國東北的蘇俄紀念碑、公墓,更是讓中東路戰爭的硝煙更加彰顯穿越時空的濃烈。但誠如1930年4月遼寧民眾追到抗俄將士大會所展現的那樣,中東路陣亡將士的血並未白流。1969年珍寶島戰役中英勇抗俄的共軍弟兄、在中國大地上對烏克蘭的同情與支持、對蘇俄大肅反進行譴責,都是抗俄將士精神碧血長留的在在體現。
(相關報導:
風評:傅崐萁不是民進黨的金鐘罩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香港居民,1986年出生,祖籍江蘇,香港城市大學哲學博士(中國近代史專業)、香港城市大學文學碩士(中國語言文學專業)、新聞評論人。本文選自作者新著《銘誌天星 國軍紀念碑百年激盪史》(黎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