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解構中國的神話-為何人人都談新清史?

2019-03-03 05:30

? 人氣

新清史在台灣就跟《躁動的新疆》一樣,被出版社一廂情願的商業化包裝,即便。台灣的第一本新清史出版品是歐立德的《皇帝亦凡人》,雖非所謂「新清史四書」,卻也是歐立德的最新力作,而且是逐漸向傳統中國史敘事靠攏的新作。然而出版社打書的方式雖比新疆議題優雅,卻還是相當膚淺,以至於寫出這種文宣還能臉不紅氣不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傳統的清史研究限於漢文文獻,都把滿清化約為一中國王朝。歐立德精通滿文,試圖跳出漢人中心觀,從滿洲人的角度審視這段歷史」

新清史學者書中的滿文史料,全是傳統清史研究者不眠不休考據開發出來的,如今竟能張冠李戴,既罔顧新清史本身的轉向與分歧,更無視前人在清史研究上的貢獻與多元脈絡。

後該出版社又出版了羅友枝的《最後的皇族》,打書方式還是一成不變,只是更加浮誇:

「20世紀漢民族主義者對中國歷史的詮釋」 vs. 來自新清史的反擊

「把大清視為古代中國邁向近代國家的一個階段的觀點,是中華民族主義的奇特思想,不符合大清統治者的真實樣貌。清的統治模式不是民族國家,統治目標也不是建構一個單一民族認同,而是允許多元文化在一個鬆散的帝國之內共存。」

上述的宣傳詞不僅存在知識性謬誤,更反射了出版社對清史研究現況的詭異想像,把新清史自己都修正過的論述再拿出來冷飯重炒。然而優點就是打書戰略十分精準,知道要怎麼寫才不會太露骨,既能服務到反中情緒的市場,也能體現自己的格調。

新清史肇基之初,曾有許多充滿雄心壯志的構想,但隨著研究的推進,曾經激進的口號發生了變化;曾經立場鮮明的學者們逐漸分道揚鑣。歐立德基本上認同並接受了許多傳統中國史的觀點;米華健與濮德培的立場依舊強硬;柯嬌燕則否認自己是新清史的一員(雖然大家都這麼說)。新清史看似想以清朝為方法來解構中國史,但最終彷彿只解構了自己的「學友群」,然而它的反抗精神卻不會因此消亡,並將永遠活在台灣的反中市場裡。即便位處邊緣,只要能為反中情緒服務,你就是主流;就算還在摸索方向,只要能為出版社引來流量,我們就能幫你定位立場;縱使千里孤墳,只要有其價值,也能引人助你借屍還魂。

*作者為台大研究生,習滿文、蒙文、藏文、阿拉伯文與科普特文,提名2014年蒙藏語文獎學金並獲獎。

本篇文章共 5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540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燕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