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本是同根生的工程與金融

2016-04-01 06:40

? 人氣

曾經「正確」預言2007年房市泡沫破滅,而大賺天價獲利的明星避險基金操盤人John PaulsonDavid Einhorn,在金融危機後美國聯準會寬鬆量化的背景下,決定重壓黃金,結果過去三年金價持續走低,讓兩人管理的黃金曝險部位遭逢重大損失。Paulson和Einhorn都是華爾街出身、絕頂聰明的操盤人,他們的黃金投資決定一定也經過團隊詳盡而仔細分析總體經濟走勢、能源、貨幣、預期通膨、消費者心態、金礦產能等,但即使如此仍然遭到市場無情而「無理」的懲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黃金走勢圖
 


黃金價格過去五年走勢(Goldprice.org)

總體來說,金融投資者永遠面臨著兩個本質困境,一是如凱因斯所說的,最終市場可能會證明你是正確的,但你可能活不到那個時候。二是市場堅持走向與你分析的結論相反的方向,最終金融理論界為新的持續的趨勢找到了新的「解釋」,你當年的英明卓絕變成了被新趨勢打落地獄的傲慢獨斷。

這種「驗證過程」不受自己掌控的現象,正是金融界有如此多外界無法理解的發展的核心原因——我們就很難想像能夠設計出市場所需要的特殊設計的工程人員,市場反而毫無理由地決定懲罰他的例子。

也因為如此,就算一個人本質同時適合從事工程和金融工作,一旦他選擇走上其中一條路後,經過幾年的職場洗禮後,大多會變得無法從事「另一邊」的工作的狀態,本是同根生的兩種從業人員也很容易對彼此產生很大的誤解。

但是如果僅僅是根據理論和經驗從事工作裡「功能」性的部分,例如金融分析師不斷對追蹤的股票進行估值分析,電子工程師則不斷開發出更新更快更好更便宜的半導體設計,那麼說穿了都只是一份工作而已。

但在這兩個鴻溝似乎越拉越大的職業中,往上爬得夠高的話,我們會重新發現類似之處——投資銀行從業人員的職業目標通常是Managing Director(MD)這樣的職位,而工程師的聖杯則是自行創業成功。

但是能夠在投資銀行爬到MD職位的少之又少,工程師創業失敗的也遠比成功的多,這裡面的關鍵在於一個共同的能力:完成交易(deal making)的能力

投資銀行真正的核心工作其實並不在於判斷股價走勢然後投資股票,而是承銷股票公開上市、企業併購、發公司債、避險、資本結構調整等面對企業的各種諮詢服務。而這些服務都有一個共同特色:都得讓企業客戶點頭願意和投資銀行簽約進行這些交易,投資銀行才能夠從協助客戶完成大型複雜交易中賺得豐厚的手續費。

但不管是承銷股票公開上市、企業併購、發公司債、避險或者資本結構調整,都是一間企業客戶沒辦法重複執行的,也就是說他們並沒辦法根據工程師所擁有的大量生產驗證中,去選擇最好的解決方案。企業客戶只能根據多家投資銀行的提案,評估各種利弊,分析交易失敗的風險,以及各種隱性的因子例如公關或企業形象等,最後決定與某家或某幾家投資銀行簽約,執行交易。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