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本是同根生的工程與金融

2016-04-01 06:40

? 人氣

工程與金融本是同根生,但金融市場又比工程更難測,因為其倚賴的結果是人類的行為。(資料照片,美聯社)

工程與金融本是同根生,但金融市場又比工程更難測,因為其倚賴的結果是人類的行為。(資料照片,美聯社)

幾年前我邊持續著工程設計的工作邊剛開始MBA課程時,在學校做了職業性向測驗。測驗出來的結果裡,第一和第二適性職業別適性程度都高到破表:第一是投資銀行,第二是科學工程研究。

那時候我還滿驚訝的,雖然自己當工程師的十幾年生涯對於經濟和金融一直都興趣濃厚,因此一直有在自修,但是職業性向測驗的內容是與職業內容無關的、很中性的人格特質問題,最後會導向工程(既有職業)和金融(預期職業),著實讓我吃了一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後來很快就想通了:和房地產仲介或者保險業務員之類的工作不同,不管是工程或者金融,本質上都必須要靠大量的理論思考支撐,光有實作經驗是走不了多遠。而這樣的理論思考在工程上體現在各種硬梆梆的專業學科上,在金融則具象化為大量的複雜估值模型,以及讓人頭痛的統計計算。而駕馭這些工具所需要的左右腦特質是如此的相像,職業性向測驗會把熱愛工程的工程師測成投資銀行家,或者把腦子動不停的投資銀行家測成工程師,也不是什麼好意外的。

儘管如此,這兩個職業當然還是有很大的差別。其中最核心的差異在於:在工程上你可以證明自己是對的,在金融上你只能避免自己犯錯。

工程的本質追求的是可重複性,能夠重複的設計才能大量製造(硬體)和運作(軟體),不能穩定重複的設計其實要避免。因此工程的理論思考多半衍伸自物理、化學和邏輯理論,泰半具有清晰的、互相證明的完整結構。

這並非說工程裡沒有變異性,事實上工程師的最大價值在於設計出能將變異性的不良後果降到最低的穩定設計。工程裡的變異性,體現在半導體設計中包含了各種不同形式的雜訊,以及製程的變異性,體現在資料庫設計中則包含了系統穩定性,以及負載統計分佈,乃至於大型系統的混沌性。理解其分佈並控制這些變異性是工程工作的本質之一,當然也帶著重複性質。不論如何,不能重複的東西在工程裡一定被捨棄或繞道避開的。

相對來說,金融卻是一場貓捉老鼠、永遠沒有結論的遊戲,很容易讓人陷入虛無主義的思考框架。因為不管你思考的多仔細、多透徹,做出判決的永遠是由人類構成的市場,而不是抽離的第三者,例如大自然或者物理定律

換句話說,金融市場的根本矛盾是:作為投資者你必須要持與市場不同的意見——也就是市場必須是錯誤的——才有機會賺取符應你的眼光和努力的超額利潤,但市場如果長久堅持「錯誤的意見」下去,你不見得能夠撐得到終點,最終可能會變成你才是錯誤的。

當大家開心地看著《大賣空》電影中麥可布瑞等人放空市場、取得空前獲利的同時,歷史上有更多本著類似理念放空市場的投資者,在市場反轉前保證金用盡,慘遭擠壓毀滅。

曾經「正確」預言2007年房市泡沫破滅,而大賺天價獲利的明星避險基金操盤人John PaulsonDavid Einhorn,在金融危機後美國聯準會寬鬆量化的背景下,決定重壓黃金,結果過去三年金價持續走低,讓兩人管理的黃金曝險部位遭逢重大損失。Paulson和Einhorn都是華爾街出身、絕頂聰明的操盤人,他們的黃金投資決定一定也經過團隊詳盡而仔細分析總體經濟走勢、能源、貨幣、預期通膨、消費者心態、金礦產能等,但即使如此仍然遭到市場無情而「無理」的懲罰。

黃金走勢圖
 


黃金價格過去五年走勢(Goldprice.org)

總體來說,金融投資者永遠面臨著兩個本質困境,一是如凱因斯所說的,最終市場可能會證明你是正確的,但你可能活不到那個時候。二是市場堅持走向與你分析的結論相反的方向,最終金融理論界為新的持續的趨勢找到了新的「解釋」,你當年的英明卓絕變成了被新趨勢打落地獄的傲慢獨斷。

這種「驗證過程」不受自己掌控的現象,正是金融界有如此多外界無法理解的發展的核心原因——我們就很難想像能夠設計出市場所需要的特殊設計的工程人員,市場反而毫無理由地決定懲罰他的例子。

也因為如此,就算一個人本質同時適合從事工程和金融工作,一旦他選擇走上其中一條路後,經過幾年的職場洗禮後,大多會變得無法從事「另一邊」的工作的狀態,本是同根生的兩種從業人員也很容易對彼此產生很大的誤解。

但是如果僅僅是根據理論和經驗從事工作裡「功能」性的部分,例如金融分析師不斷對追蹤的股票進行估值分析,電子工程師則不斷開發出更新更快更好更便宜的半導體設計,那麼說穿了都只是一份工作而已。

但在這兩個鴻溝似乎越拉越大的職業中,往上爬得夠高的話,我們會重新發現類似之處——投資銀行從業人員的職業目標通常是Managing Director(MD)這樣的職位,而工程師的聖杯則是自行創業成功。

但是能夠在投資銀行爬到MD職位的少之又少,工程師創業失敗的也遠比成功的多,這裡面的關鍵在於一個共同的能力:完成交易(deal making)的能力

投資銀行真正的核心工作其實並不在於判斷股價走勢然後投資股票,而是承銷股票公開上市、企業併購、發公司債、避險、資本結構調整等面對企業的各種諮詢服務。而這些服務都有一個共同特色:都得讓企業客戶點頭願意和投資銀行簽約進行這些交易,投資銀行才能夠從協助客戶完成大型複雜交易中賺得豐厚的手續費。

但不管是承銷股票公開上市、企業併購、發公司債、避險或者資本結構調整,都是一間企業客戶沒辦法重複執行的,也就是說他們並沒辦法根據工程師所擁有的大量生產驗證中,去選擇最好的解決方案。企業客戶只能根據多家投資銀行的提案,評估各種利弊,分析交易失敗的風險,以及各種隱性的因子例如公關或企業形象等,最後決定與某家或某幾家投資銀行簽約,執行交易。

也因此,投資銀行MD的完成交易能力就變得很重要,換句話說,一個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將自家的服務銷售給更多企業客戶的投資銀行家,才有辦法勝任MD的工作。也就是說,投銀MD入行時雖然是從複雜的理性數學模型起家,但能夠爬到MD的位置卻得同時具備促成高額交易的軟性技能,這也是為何能夠成為投資銀行MD的人是少之又少。

投映到工程師創業,也是一樣的。決定一間新創是否能取得重大成功的有上百上千個因子,但最終在於創辦人會不會「賣」。當他去跟投資人募款時,他賣的是自己的願景和人格特質;當他跟客戶或消費者推銷時,他賣的是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當他跟供應商協商票期時,他賣的是自己的信用;當他面試現任谷歌或者臉書員工時,他賣的是新創的未來。

這也是好的創辦人不見得是好的工程師,但多半一定是好的「銷售員」。這裡我們指的「銷售員」不是大企業裡按照分紅方案、拿著公司配的黑莓機、提著公事包到處拜訪客戶的銷售員,而是在資源不足、時間緊迫、團隊缺乏經驗的狀況下,還能夠將股票賣給投資者、將產品服務賣給客戶和消費者、將信用賣給供應商以及把未來賣給員工的人。

現在大家應該可以理解,就像一個投資銀行家要爬到MD職位,一個工程師要實現成功的新創公司在機率上也是低到可怕,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能夠同時擁有軟硬技能的人,不管是在金融或者工程界,實在都少之又少。

也正是因為如此,當工程師千辛萬苦終於將新創帶到準備IPO的階段時,他們和投資銀行MD之間的會議,未必是如外界所猜測的明槍暗箭互不信賴,畢竟雙方都是結合了本質相反的硬技能和軟技巧,加上十二萬分的努力,並得利於某些千載難逢的機運,最終才走到這一天。只聊個半小時,大概就會知道對方也走過自己走過的許多辛苦路。

會議後的酒攤,就算不至於惺惺相惜,我想也一定比一般的場合話更投機呢。

*作者台灣大學電機畢業,在台灣、矽谷和巴黎從事IC設計超過十年,包含創業四年。在巴黎工作期間於HEC Paris取得MBA 學位,轉進風險投資領域,現為Hardware Club合夥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