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締造票房佳績!「中國人救地球」是意識形態洗腦?觀眾看法兩極

2019-02-19 21:00

? 人氣

美國衛斯理學院東亞語言文化系副教授宋明煒對BBC中文說,以前中國觀眾看好萊塢的科幻大片,主要是基於一種獵奇的心態,而這部電影「通過銀幕上的中國元素與觀眾中的中國人建立了認同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宋明煒解釋,好萊塢電影中也有處理父子關係、年輕人在危險中冒險的故事,但通常以多個人種的面孔呈現。而這部電影主要用中國人來表達人在宇宙中探索、鬥爭的形像,「這本身就(對中國觀眾)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另外,電影中在對白、道具等方面的設計也蘊含不少中國元素。比如「春節十二響」、「兒子天冷了,記得穿秋褲」、「北京根本看不到星星」等台詞是中國大陸在日常生活和網絡對話中經常提到的黑色幽默。宋明煒認為這些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中國特有的文化環境。

《戰狼2》由吳京自導自演,具有濃烈的愛國主義色彩。
《戰狼2》由吳京自導自演,具有濃烈的愛國主義色彩。

科幻的意識形態

科幻與現實題材的電影不同,雖然離不開現實政治的映射,但對其解讀是建立在幻想的世界之上。如獨立學者喬木所說,這種幻想與現實之間的周旋,「正是科幻的奧妙所在」。

中國過去科幻題材的作品較少,進軍好萊塢的作品多為歷史劇,如《英雄》、《十面埋伏》等,而國內則流行清宮劇題材的影視作品。喬木對BBC中文說,「因為現實不好拍,歷史又太爛,於是大家往前走一步,令科幻成為非常好的(拍攝)題材。」

《流浪地球》的主人公是一位父親,在影片結尾犧牲了自己,為了讓兒子和地球上的人活下去。在宋明煒看來,與《戰狼》系列相比,這個英雄是低調的、不喊口號的,「他做出的決定是出於一個人的愛、同情和責任。」

「(導演)沒有在角色之上傳遞更多的信息,沒有給與意義、指令或思想上的口號。在處理人類共同面對的空前悲劇時,單一的、對國家的情感變得沒有那麼重要。」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訪問學者、電影學教授郝建認同這部片子沒有傳達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在視覺營造上有所突破。但他對BBC中文說,其內在的精神核心還是和《戰狼》系列一樣。「為了達到一個偉大目標,即所謂的拯救地球,可以抹去一個人或許多人的生命,這種集體主義思想與愛國主義的內在價值觀是一致的」。

他認為,編劇對未來社會結構的想像、人與人的交往方式、對個人的認識等方面的設計暴露出編劇「對個體的價值、個體的尊嚴和生命缺乏理解和重視」。

故事設定在一個沒有貨幣制度的社會中,人物通過自己在社會中的表現積累社會信用。在郝建看來,劇中的台詞「晚上居委會發餃子」顯示該社會實行食物配給制,而居委會是政府治理社會的基層節點。「這是一個否定個體平等交換的社會,是絶對集體主義的供給制社會,或者徹底的共產主義。這是典型的紅色理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