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締造票房佳績!「中國人救地球」是意識形態洗腦?觀眾看法兩極

2019-02-19 21:00

? 人氣

電影《流浪地球》劇照。(BBC中文網)

電影《流浪地球》劇照。(BBC中文網)

由中國團隊製作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於農曆大年初一(2月5日)在中國大陸上映。上映後票房一路攀升,根據大陸電影票務平台「貓眼」的統計,截至2月14日已累計達到31.6億元人民幣,位居中國電影史第五位。預測將達到50億票房,與位居首位的愛國主義軍事題材電影《戰狼2》並駕齊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此前一直在科幻電影創作上不溫不火,該影片上映後,多家國內外媒體稱其為這一領域的「開荒之作」。在科幻之外,現實之上,中國的探測器於今年1月在月球背面著陸,取得太空計劃里程碑式的成就。虛幻的想像映射現實的國力,令不少觀眾在觀影後發出「中國人救地球」的感慨。

但在票房上漲的同時,圍繞特效技術、演員表演等電影藝術展開的討論,逐漸上升到政治層面和意識形態上的爭論。當立場先行、社會撕裂的跡象開始彌漫在網絡和社交媒體平台,《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所呈現的「中國式科幻」也反應了中國政治、文化、資本與觀眾等多方角力的現實。

宇宙
對科幻作品的解讀建立在想像的世界之上,這種幻想與現實之間的周旋,正是科幻的奧妙所在。

中國式科幻電影

《流浪地球》改編自雨果獎得主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故事設定在2075年,太陽急速膨脹衰老,即將吞沒太陽系,毀滅地球。由吳京飾演的中國航天員前往國際空間站,與國際同僚肩負領航者的重任。他的兒子與地面上的人類一起啟動「流浪地球」的計劃,試圖在地球表面建造巨型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尋找宇宙中的新家園。後來在多國救援隊的共同努力下,得以成功。

在該部電影上映之前,劉慈欣的成名作《三體》於2015年也開始拍攝電影版,但在後期製作階段宣佈延期,至今未能上映 ,令科幻迷對中國拍攝科幻電影的實力產生懷疑。

也有影迷認為,該片由吳京主演,必然同他之前自導自演的軍事題材電影《戰狼》系列一樣,傳遞「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民族主義思想,於是將《流浪地球》視為「宇宙版戰狼」,不抱期待。但影片上映後,口碑反轉。

同大多普通科幻迷一樣,喬杕從小看美國科幻電影,中學起開始閲讀科幻文學刊物《科幻世界》。由於對中國科幻喪失信心,並反感標籤式人物吳京,他本來沒有打算去看《流浪星球》,後來在多位「信任的朋友持續推薦」下才決定觀影。

在《流浪星球》中,吳京扮演的角色幾次提到自己是「中國航天員」。有一次加重了「中國」二字的讀音,使台詞稍顯突兀。喬杕對BBC中文說,「還能感覺出來那股戰狼『勁兒』,但不至於過分。」

《流浪地球》正在商業上複製《戰狼2》的成功,上映後引起強烈反響 一位網名為「影志」的觀眾在中國大陸社區網站豆瓣上留言,「以前看國外科幻感覺離我們很遠,這一次看到熟悉的北京大褲衩、上海東方明珠都變成零下89°冰天凍地的末世場景,既獵奇又唏噓。」

美國衛斯理學院東亞語言文化系副教授宋明煒對BBC中文說,以前中國觀眾看好萊塢的科幻大片,主要是基於一種獵奇的心態,而這部電影「通過銀幕上的中國元素與觀眾中的中國人建立了認同感。」

宋明煒解釋,好萊塢電影中也有處理父子關係、年輕人在危險中冒險的故事,但通常以多個人種的面孔呈現。而這部電影主要用中國人來表達人在宇宙中探索、鬥爭的形像,「這本身就(對中國觀眾)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另外,電影中在對白、道具等方面的設計也蘊含不少中國元素。比如「春節十二響」、「兒子天冷了,記得穿秋褲」、「北京根本看不到星星」等台詞是中國大陸在日常生活和網絡對話中經常提到的黑色幽默。宋明煒認為這些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中國特有的文化環境。

《戰狼2》由吳京自導自演,具有濃烈的愛國主義色彩。
《戰狼2》由吳京自導自演,具有濃烈的愛國主義色彩。

科幻的意識形態

科幻與現實題材的電影不同,雖然離不開現實政治的映射,但對其解讀是建立在幻想的世界之上。如獨立學者喬木所說,這種幻想與現實之間的周旋,「正是科幻的奧妙所在」。

中國過去科幻題材的作品較少,進軍好萊塢的作品多為歷史劇,如《英雄》、《十面埋伏》等,而國內則流行清宮劇題材的影視作品。喬木對BBC中文說,「因為現實不好拍,歷史又太爛,於是大家往前走一步,令科幻成為非常好的(拍攝)題材。」

《流浪地球》的主人公是一位父親,在影片結尾犧牲了自己,為了讓兒子和地球上的人活下去。在宋明煒看來,與《戰狼》系列相比,這個英雄是低調的、不喊口號的,「他做出的決定是出於一個人的愛、同情和責任。」

「(導演)沒有在角色之上傳遞更多的信息,沒有給與意義、指令或思想上的口號。在處理人類共同面對的空前悲劇時,單一的、對國家的情感變得沒有那麼重要。」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訪問學者、電影學教授郝建認同這部片子沒有傳達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在視覺營造上有所突破。但他對BBC中文說,其內在的精神核心還是和《戰狼》系列一樣。「為了達到一個偉大目標,即所謂的拯救地球,可以抹去一個人或許多人的生命,這種集體主義思想與愛國主義的內在價值觀是一致的」。

他認為,編劇對未來社會結構的想像、人與人的交往方式、對個人的認識等方面的設計暴露出編劇「對個體的價值、個體的尊嚴和生命缺乏理解和重視」。

故事設定在一個沒有貨幣制度的社會中,人物通過自己在社會中的表現積累社會信用。在郝建看來,劇中的台詞「晚上居委會發餃子」顯示該社會實行食物配給制,而居委會是政府治理社會的基層節點。「這是一個否定個體平等交換的社會,是絶對集體主義的供給制社會,或者徹底的共產主義。這是典型的紅色理想。」

郝建說,當面對重大的生命決策時,電影中人物行為所體現的內在觀念「有某種非常可怕的東西」。影片開頭,主人公選擇放棄妻子的生命。郝建認為,這種決定他人生命的戲非常難寫,但編劇卻讓人物毫無困難地做了決定。另外,影片設定普通人通過抽籤決定誰有資格進入地下城,而宇航員的親人享有特權,是「一種奇怪的設定,反映出作者扭曲的價值觀。」

輿論升級的背後

對《流浪地球》的討論從相對小眾的科幻圈擴展到各個領域,成為進入公共領域的議題。但在官媒宣傳、公眾號齊推影片的同時,對電影的爭論開始升級。

豆瓣是中國大陸的影迷評價電影的主要平台,豆瓣評分成為觀眾的一種參考標凖。但在《流浪地球》上映後,討論兩極分化。高分評價者認為低分評價者不支持國產電影,用意識形態打壓客觀評價;打低分者則認為打高分者吹捧過度,被民族主義思想洗腦。雙方相互惡意攻擊,後來還出現了人肉搜索帖子作者,並恐嚇、威脅作者的行為。事態繼續發展,有些網民不管是否看過電影,都上豆瓣打分,分別以打五星和打一星的姿態劃清陣地。

上海市電影發行放映行業協會的顧問兼策展人周健蔚透露,豆瓣上的影評人除了普通觀眾以外,大多是片方的宣傳公司和競爭影片的水軍。由於豆瓣評分備受關注,很多有影響力的影評人被收買,以宣傳推銷影片為目的,撰寫影評軟文來提升評分,還有影評人被要求修改評分。周健蔚對BBC中文說,「基本上在一部影片上映之前,就有各種公關公司、營銷公司開始各種動作。」

深圳某影院
《流浪地球》在農曆大年初一上映。

2月12日,豆瓣官方在討論區發表帖子,表示「不允許引導、煽動用戶影響作品評分公正性的行為,以及引戰行為」。從2月5日至發帖期間,豆瓣共刪除了2440條帖子,對47個用戶禁言。

周健蔚說 ,「 豆瓣上的爭議再多,普通觀眾並不在意,憑藉口碑,還是願意掏錢買單。 她說,這部片子經過了層層審查和刪減才做到「領導喜歡、大眾接受」,不管怎樣,「對投資商來說都是一個希望,會帶動一系列中國科幻電影的拍攝。」

喬木認為,文藝作品是面向大眾的,能經過市場檢驗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他說,「中國向來沒有以民為本的概念,現在有了網絡讓其發聲,也是一種進步。民粹主義是把雙刃劍,對中國的社會變革來說是有好處的。儘管會帶來社會暴力和輿論失控,但整體來說是帶來很大衝擊的。」

而郝建表示,「一些《流浪地球》的狂熱粉絲用暴力的話語捍衛自己喜歡的東西,用粗暴甚至謾罵的語句攻擊異己,其內在精神與《戰狼》一致,正是集體主義的內在價值走向極端的體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