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扼殺了稻米?兩大兇手─「農協」與「補助款」:島耕作的農業論選摘(上)

2019-02-18 05:10

? 人氣

「日本國內的稻米已生產過剩,應該進行轉作等生產調整。不過,政府在這些配額的美國稻米進口後卻未進行生產調整。 這些價格低廉的配額稻米,勢必會擠壓國產米的生存空間。」(資料照,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Wikipedia / CC BY 2.0)

「日本國內的稻米已生產過剩,應該進行轉作等生產調整。不過,政府在這些配額的美國稻米進口後卻未進行生產調整。 這些價格低廉的配額稻米,勢必會擠壓國產米的生存空間。」(資料照,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Wikipedia / CC BY 2.0)

◎決定米價的那隻手

我們回溯日本的農業發展史。戰後不久,日本以極快的速度復甦。經濟起飛,工商業的收入開始超過農家的所得,以農村為票倉的自民黨開始有了危機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農業的生產回到了戰前的水準,糧食增產的目標達成之後,卻有人開始擔憂農業預算將會削減。

農業基本法原本要輔導稻農轉作乳業、畜牧、蔬菜等項目,但法案正式實施後卻過度保護稻農,與原先立法的宗旨大相逕庭。

稻米原先被當成期貨商品,但作為主食的稻米若價格波動太大,將會衝擊民眾的生活。日本在一九一八年因米價暴漲,而導致全國各大都市發生民眾暴動事件,日本政府便趁這次機會將稻米價格收歸國家管制。

稻米價格低時買入,價格上漲時釋出。二戰爆發後由於日本糧食短缺,一九四二年便實施了食糧管理法,每戶依人口配給定量的米。

二戰結束後糧食在短時間內無法恢復供給,於是繼續沿用食糧管理法,維持基礎的民生需求,直到恢復至戰前的生產水準。一九四五年,日本國內的米價只有國際價格的一半。到了一九五三年,國內的米價還是被抑制在國際價格之下。

在這之後開始浮現了問題。

緬甸農民正在田中收割稻米,篩穀。(美聯社)
圖為稻米收割示意圖。(資料照,美聯社)

農業基本法制定前一年,一九六○年,日本以「補貼生產者收入」的方式重新計算白米價格。

之所以採用這個辦法,是為了保障稻農的收入,也可藉此提高白米的收購價格。

然而,這只是調控經濟的手段。稻米的價格的計算方式,是以勞動時間乘上勞動薪資,但這個勞動薪資並不是比照鄉下的工業、建築業勞工的薪資水準,而是採用都市大公司白領階級的薪資水準。也就是說,稻米的價格被大幅度灌水。

在大公司裡,薪水會隨著業績而提升,米價也因此調漲。乘著日本經濟起飛的浪潮,米價上漲已與農民的收入毫無關連。實際上,在一九六○到一九六七年之間,稻米的收購價格平均每年以百分之九.五的幅度調漲。

◎僅止於保護稻米的農業政策

歷經高度的經濟成長期,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改變。白米的食用量減少,麵包等小麥類製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因此,日本大量進口小麥類的穀物。然而,日本的農業政策只保護稻米的立場卻不曾讓步。

當然,從此農業政策開始變得畸形,一九六八年以後制定的農業政策都是為了平抑稻米生產過剩。

一九六九年起,政府不再經手稻米的流通,改由全國農業協同組合(JA全農)收購後再販售給中下游的零售商,這就是「自主流通米」制度的起源。從這裡開始導入了市場需求總量的概念,藉以減輕糧食管理制度的會計負擔。不過,這種急就章的制度根本無法發揮應有的效果。

因此,一旦出現了要檢討「減反政策」的聲音時,必定會引發農民強烈的反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