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40年》改革之路,矛盾叢生「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決策細節與歷史遺產

2018-12-18 11:19

? 人氣

鮑樸向BBC中文表示,由此可知鄧小平在政治上延用毛澤東的制度和思想方法,他在1989年對待學運的態度,與1956年波匈事件時中國態度相同,當時蘇共還未考慮派兵鎮壓時,中共已經建議派兵。所以說鄧與毛在政治上是一貫的,即用無產階級專政,用權力達成社會共識,把異議消滅掉,這個沒有變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或許比外界更能一窺鄧小平內心的,是他早年的一份課堂作業。1926年8月12日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的鄧小平只有21歲,他在作業中寫道,「集中的權利要自上而下地行使。服從上級命令是絶對必要的。允許多少民主,要視周圍的情況而定。」

鄧小平
Getty Images 1990年,鄧小平力促上海開發浦東新區,時任上海市長朱鎔基之後任副總理和總理。當時,「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東」成為流行語。

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理念的博弈

無論在官方語境,還是輿論印象中,鄧小平與中國的經濟成就緊緊綁在一起。

改革開放初,中國就展現出不俗的經濟潛力。1982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1%,1983年達10.9%。因此到訪中國的外賓,常對鄧發展經濟的能力表達讚嘆。而曾任鄧小平翻譯的張維為在其視頻節目中引述,鄧在聽到這樣的誇獎時,往往會說,「在經濟問題上,其實我是個外行,即使我講一些話,也是從政治的角度講的。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是我提出的,但如何搞改革開放,一些細節,一些需要考慮的具體問題,我懂得並不很多,我總是從政治角度談經濟的。」

鮑樸向BBC中文解釋,鄧小平和習近平執政的環境很不同,沒有人可與習在政治上匹敵,但鄧當政時一直被陳雲等老幹部制衡著,做事情必須和「老人」們商量。鄧的功績是改掉毛時代的經濟政策,不過具體他也不知道怎麼改,因此哈佛大學教授麥克法夸爾看完趙紫陽的回憶錄後作序表示,趙紫陽才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設計師,鄧小平則是「教父」,就是在爭論不休時拍板之人,從這個角度,他對中國的影響當然很大。

「改革教父」的稱謂確實有跡可循,鄧小平早期提出的發展目標以及「物價闖關」等決策並不符合經濟規律。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從政治角度談經濟」的鄧小平沒有功勞。恰恰相反,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阻礙,才是彼時中國經濟改革最大的桎梏。

鄧小平與趙紫陽
Getty Images 鄧被認為是改革「教父」,而趙紫陽(右)為改革主將,但他因在「六四」中同情學生,反對武力鎮壓而被迫下台。

改革開放之初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評價毛澤東。華國鋒提出「兩個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鄧小平、陳雲等老幹部群起而攻之,這種主張被快速否定和邊緣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