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40年》改革之路,矛盾叢生「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決策細節與歷史遺產

2018-12-18 11:19

? 人氣

正是這篇措辭嚴厲的講話把政治改革的想法帶入中國政壇。不過,鄧講話的同時發生波蘭團結工會事件,其他黨內高層由於擔心像波蘭一樣失控,10月中宣部就指示不要在討論鄧的上述講話。12月,鄧小平自己也回調口徑,稱政治改革要慎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高調的講話就此沉寂。改革開放伊始發端的政治改革意識,剛露出苗頭,就被迅速掐滅。

然而這並非鄧小平時代唯一一次政治改革嘗試。1986年,由於經濟改革推動,政治改革再次被提上日程,鄧小平稱,「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因為首先遇到人的障礙。」

3個月後,趙紫陽根據鄧的指示,成立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教授吳國光,彼時為《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編輯,被選入該小組。在吳國光關於中國政治改革的論文中,他指出鄧小平與趙紫陽對政治改革的根本不同——前者希望通過高度積極的人員提高管理效率,後者則向更大範圍地減少黨在經濟和社會單位中的作用。政治改革再次被提及時,意涵已經不再相同,更像是一場行政改革。

即便如此,這次政改還在討論階段,就先後遭遇「物價闖關」和「六四」,因而中斷。

鄧小平時代的政治改革並非全無建樹。首先是設置任期制,在1980年8月的講話後不久,他向意大利記者法拉奇表示,過去實際上存在領導職務終身制,制度缺陷在60年代還看不出來,「那是我們還年輕」。以此為鋪墊,1982年,172名「老幹部」卸任,保留級別和待遇加入由鄧當主任的中顧委,鄧還宣佈,中顧委只會存在十到十五年,通過這種方式集中卸掉老幹部的權力。也是這一年,新修訂的憲法規定國家主席和副主席「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

鄧掌權期間還多次強調和推動「黨政分開」。在接受BBC中文採訪時,吳國光回憶,當時鄧小平的思路是黨委書記就是甩手掌櫃,就像是一個現代公司,黨委書記是董事長,政府是CEO,最後的決定權是在黨手裏,但日常事務由政府去管。

不難觀察到,在習近平第二個任期開始,鄧的政治改革遺產接連面臨挑戰。一方面,通過修憲,消除國家主席任期。另一方面,「黨政一體化」的改革意圖在中共十九大上浮現。

這些變化使中國自由派人士失望,進而產生了習近平不再延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而是向毛澤東更加靠攏的想法。

鄧小平像
Getty Images 位於深圳的鄧小平像成為中國

傅高義向BBC中文表示,「他(習近平)基本上延續了鄧的政策。因為他在上台後立即去深圳訪問了鄧的雕塑,還依然延續了鄧當年的對於外部世界的開放,他依然允許私營企業的存在,依然與外部世界保持著廣泛的聯繫,而且也參與國際事務中。他還基本在政治制度的框架內運作。雖然他還在使用年輕時在文革中學到的毛澤東式語言,但或許是想留住那些偏愛毛澤東的人的支持。不過,他的政策與鄧小平在1978年推行的一系列發展政策的主線保持一致。」

吳國光則認為,如果說中國共產黨是一家股份公司,那麼毛澤東通過中共七大鞏固了權力、控股了,到了發動文革,毛要把中國共產黨變成「毛記公司」。他判斷,習近平也要走這條路。

鮑樸表示,鄧小平錯過了一個絶佳的政治改革契機,在毛死之後的十年,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和發展,中國人重新相信這個黨至少是向好的方向發展,未來會給中國人更多的自由,但是「六四」結束了這個夢想,現在的希望越來越小,這種僵局是鄧小平造成的。而想要通過市場經濟發展緩和,是不可能的。

值得一提的是,習近平執政後,毛澤東生前秘書李銳在《炎黃春秋》上發表《我為何提議重發鄧小平「8·18 講話」》一文,再次提到1980年鄧小平那篇措辭激烈的講話——比如權力過分集中,「什麼事都要第一書記掛帥、拍板」;家長製作風,「一言堂、個人決定重大問題、個人崇拜、個人凌駕於組織之上」。李銳稱講話內容依然有現實意義,並表示肅清封建專制主義最有效的手段,是政治民主。

李銳試圖通過鄧小平的政治改革遺產發出聲音,然而並未像鄧小平時代一樣,掀起更多、範圍更大的討論。相反,《炎黃春秋》在此後一年迎來當局力度空前的打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