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40年》改革之路,矛盾叢生「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決策細節與歷史遺產

2018-12-18 11:19

? 人氣

這次氣氛的轉折,為剛剛復出的鄧小平執掌政權提供條件。傅高義引述黨內老領導評價,「就像遵義會議是毛澤東成為黨主席的轉折點一樣,這次工作會議是鄧小平崛起的一次決定性事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江湖之中,也發生著微妙而劇烈的變化。工作會開始後出版的《中國青年》雜誌,登載「四五」運動中天安門詩抄,還批評對毛澤東的迷信為「現代迷信」。時任副主席汪東興氣急敗壞地叫停發行,卻被人一頁一頁地貼上天安門西邊幾百米的灰磚牆上。由此一發不可收拾,訴求民主、批評毛澤東和文革的大字報,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西單牆」上。

「西單牆」恰為我們提供一個對於鄧小平心中自由尺度的絶佳觀察點。

政治氣氛轉向,民間與高層相呼應,一度為鄧小平所樂見。11月28日,鄧在回見日本民社黨黨魁佐佐木良作時稱,「寫大字報是我國憲法允許的。我沒有權利否定或批判群眾發揚民主、貼大字報。」他還進一步反問,「允許群眾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有什麼錯?」

一個月後,大字報的形式已無法滿足民眾的表達欲。時任新華社記者楊繼繩記述,12月28日,有人在西單牆演講,認為光爭取民主、自由還不夠,最根本是要改變國家的政治制度,數千聽眾堵塞交通,人群遂向天安門轉移,邊走邊高喊「要民主,不要專制」「讓思想衝破牢籠子」的口號。3月25日,北京動物園職工魏京生貼出《要民主還是要新的獨裁》一文,直接點明鄧小平「走的是獨裁路線」。三天後,北京市政府發佈禁令,第四天即逮捕魏京生。

傅高義猜測,「西單牆」曾為鄧的政治理想提供燃料,因而被他容納,甚至鼓勵。隨著言論觸及中共領導的根本制度,他斷然壓制。一位前省委書記評價,鄧小平對民主的看法就像「葉公好龍」一樣,如果龍真的出現,他就害怕了。

1989年6月2日的天安門廣場
AFP 1989年6月2日的天安門廣場,遠處為中央美院學生四天趕製的民主女神像,5月30日被正式立於天安門廣場。

在改革開放的第一時間,民間思想的一次噴發就這樣驟然遇冷。鄧小平意識到政治言論需要紅線。魏京生被捕後一天,鄧小平發表講話,確立四項基本原則,即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以及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四項基本原則為之後四十年的言論管制劃定「紅線」,乃至今時今日,還在影響中國。

毛澤東去世後第一次來自民間的思想解放與反思,激烈噴薄,卻心有餘悸地快速收縮。這一蟄伏就是十年,再次爆發已是1989年的春天——彼時,數以萬計的學生帶著更強烈的民主訴求,再一次觸及四項基本原則,鄧決定用武力一勞永逸地結束運動,維護政府權威。他的女兒鄧林曾說,不管鄧小平受到多少批評,他從未懷疑過自己作出的決定是正確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