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專文:戰後中美關係的波折(1945-1972)

2015-10-10 06:10

? 人氣

白皮書內容究竟為何?據報導,全書分三部分。之一是國務卿艾奇遜為本書給總統杜魯門的函件,14頁;之二是主文,歷述105年來中美關係的經過,409頁;之三為附錄,186份文件,共640頁。這部分有一些從未發表的官方內部文件,包括與中國有關的通信、報告、備忘錄之類。據說,最重要的、最值得看的是第一部分,那相當於白皮書的導言和結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艾奇遜說:「這是關於一個偉大的國家經歷最複雜、最苦惱時期的坦白記錄,這個國家早就和美國有著極親密的友誼的聯繫。」他透露戰後美國對華政策最初設想的三種可能的選擇:

一是一乾二淨地撤退;二是實行大規模的軍事干涉,幫助國民黨消滅共產黨;三是幫助國民黨盡可能地在大部分地區鞏固政權,同時促成和共產黨的妥協以避免內戰。

艾奇遜認為,第一個政策行不通。等於美國不做任何補救,就把美國的國際責任和對華友好的傳統統統放棄。第二個政策,從理論上來看,似乎令人神往,卻非良策,也完全行不通。他說,在戰前10年,國民黨不能消滅共產黨,現在戰後,國民黨削弱了,意志消沉,失去民心。文武官員勝利後的行為斷送了人民的支持。可是共產黨卻空前的強盛,控制了整個華北。國民黨軍隊的不堪一擊,也許只有美國的武力才可以將共產黨打跑。但是這樣龐大的責任,無論是1945年還是以後,由美國軍隊來承擔,美國人民都不會批准。因此我們只有選擇第三個政策……然而,我們也終告失敗了。

艾奇遜的結論是——在合理的能力範圍內,美國所做或可能做的事,都沒有可能改變中國的局勢,繼續做下去也不會發生影響。這是中國內部勢力造成的結果。是一方怠忽職守所造成的。

白皮書的發表,國府和美國支持國府的政界反應最為強烈。蔣經國認為對「民心士氣影響極大」;胡適也批評美國推卸責任:「在倒下來的中國流著血的時候,美國說,罪不在我。」艾奇遜說,白皮書的發表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但是一年後,韓戰爆發的第三天,杜魯門便下令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改變了台灣的命運。美國再次捲入國共之爭。

白皮書雖然只是一個文件集,但是卻是中美關係一個重大轉折時刻的歷史見證。   

三、冷戰與熱戰(1950-1966)

「冷戰」一般認為從1948柏林圍牆開始,到1991年蘇聯瓦解結束。原指二戰後美英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意識形態對抗。實際上,冷戰不僅有雙方政治經濟外交的宣傳、間諜、科技和軍備核武等競爭,還有烽火連天的戰爭,至少有兩場大規模的局部戰爭:韓戰(1950-1953)和越戰(1959-1975)。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