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專文:戰後中美關係的波折(1945-1972)

2015-10-10 06:10

? 人氣

恰恰是這兩場發生在與中國接壤的遠東戰事,成為剪不斷理還亂的中美關係的繼續。因為身為「世界警察」的美國扮演了兩戰的一方主角,而共產中國則是兩戰的另一方主角或後台主持。兩戰的激烈程度和美國捲入深度,是中國內戰完全不可比擬的。韓戰:美軍陣亡5萬4000人,中共志願軍死亡40萬人(鄧小平語)。越戰:美軍陣亡5萬8000人,越共死亡110萬人。中共參戰32萬人,傷亡不詳,但有大量物質、軍火援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兩場戰爭,正好伴隨著毛澤東統治的頭尾時期。韓戰在中共建國之初,越戰高潮與文革同步。具戲劇性的是,冷戰時期發生了共產陣營的嚴重分裂——中蘇兩共產大國從論戰演變到兵戎相見。中共外交重心從「反帝」轉變為「反修」,實質上則是從反美蛻變為反蘇。文革的意識形態對此有鮮明的張揚。因而,兩極化格局的冷戰變成了美蘇中三角抗衡之勢。

白宮的對策是什麼?1968年以許諾盡快結束越戰而當選總統的共和黨人尼克森接受他的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的謀略:打開和中共對話之門。顯然,縱橫捭闔於國際外交多年的季辛吉已洞悉中蘇關係的水火不容,是一個聯中抗蘇的可乘之機。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像中共這樣瘋狂反蘇的國家。蘇聯是美國全球戰略的唯一旗鼓相當的對手,中共雖然實力有限,但畢竟是一個第三世界野心勃勃的大國,拉攏中共有利於增加美蘇戰略平衡的砝碼,有利於分化亞非國家反美的左派聯盟——無論季辛吉的均勢外交理論如何奧妙,現實的地緣政治涵義卻是不難解讀的(傳聞蘇聯1969年邊界衝突後欲對中共進行核襲擊,被美國遏止。未獲證實。)

於是1972年2月,筆者和一班「臭老九」在昆明看到美國大總統屈尊來朝毛皇帝的新聞公報時,那真是驚異到下巴都快掉下來了。

四、尼克森的不可理喻(1972)

時過境遷43年,當年東西方叱吒風雲的大人物,毛澤東、周恩來、尼克森、布里茲涅夫都已遁入歷史,獨留一個92歲的季辛吉尚能入座習近平西雅圖的雅席。報導說他打那以來,去過中國90次,有時是大企業家的私人飛機包來回。風塵僕僕的外交家成為中國的「老朋友」,應該加一個名銜「食利者」。

今天我們可以對1972的中美和解提出以下質疑:

1、聯中制俄的戰略喪失一個民主國家應有的道義原則。有道是「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這只是市井看客之見)。美國二戰以來為堅守其立國道義,已付出重大代價。眾所周知,1972正是文革暗無天日、林彪叛逃之際,毛的獨裁統治面臨眾叛親離的空前危機。美國如此高調拜訪,只能視為對一個垂死的邪惡政權的支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