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浩觀點:什麼是戰勝黑暗的睿智與勇氣?

2018-12-09 07:20

? 人氣

希特勒——大師級的煽動者。(圖/德國之聲)
希特勒希望放英軍一條生路,可以平息一下英國人的怒氣。(資料照,德國之聲)

當時邱吉爾面對的問題是,英國是否應該單獨作戰下去,直到甚至整個國家毀滅;還是應該謹慎行事,尋求與希特勒和談。1938年夏秋的武漢會戰期間,蔣介石也面對類似問題,同邱吉爾一樣,他「認真考慮和平談判」,差點與日本達成秘密協議。根據楊天石的研究(《找尋真實的蔣介石》,三聯書店2008年3月出版),當時,蔣介石一面領導國軍拼命抵抗日軍對武漢的進攻,一面指導特使在香港與日本內閣特使密會,可謂「剛柔得宜」。這是整個中日戰爭期間,唯一一次蔣介石親自掌控的與日本當局直結談判,至今鮮爲人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38年5月5日,近衛文磨改組內閣,急欲在短期內逼和中國,以便聚集資源北進。8月下旬,就在日軍大舉進攻武漢的同時,日本內閣派遣特使,特務頭子和知鷹二到香港,與蔣介石特使,和知的「舊友」蕭振瀛秘密談判。9月28日,和知向蕭振瀛透露:希特勒最近多次電請日方與中國謀和,共同對蘇;而且日本國內困難重重,不堪應付長期戰爭,擬在軍事優勢下,以較大讓步取得和平。和知說的是實話,9月29日,英法德意簽署「慕尼黑協定」,英法對德綏靖,鼓勵德國東進蘇聯。當時,蔣介石觀察歐洲狀況,看到英法的綏靖態度,認為「歐戰如不能即起,對倭有機即和」,特別是和知提出的和平條件「恢復盧溝橋事變前原狀」一直就是蔣介石對日政策的底線,所以雙方有了和談基礎。

1938年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武漢會戰最緊急關頭,中日特使卻在香港反復磋商。10月19日,蕭振瀛與和知鷹二經過長達7小時談判,在六個方面取得「大體接近」的意見:「一,雙方《和平宣言》原稿,須互相同意,宣言在《停戰協定》簽訂後再發表,作為協定之解釋而發。二,《停戰協定》內容只載以下三項:(1)規定停戰日期及地點;(2)日本尊重中國領土,主權,行政之完整;(3)在恢復戰前和平狀態後,中國政府誠意與日本謀求兩國間之全面的親善合作。三,日軍撤退問題,中方要求規定撤退期限,... 約須一年方能撤完。四,經濟合作問題:(1)以絕對平等互惠為原則;(2)在恢復戰前和平狀態後召集中日經濟會議,決定具體內容。五,滿洲國問題,保留二年,中國再考慮日方所關心之滿洲問題,誠意謀求合理解決。六,雙方因戰爭所發生之一切損失,互不賠償。」蔣介石原則上同意這個協議,日本內閣似乎也同意了。

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左一)與蔣介石(中)在秘密會談後告別,麥克阿瑟公開表示將考慮在朝鮮戰場上使用台灣軍隊。圖右為麥克阿瑟返回東京專機的飛行員安東尼·斯托利少校(取自網路)
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左一)與蔣介石(中)。(資料照,取自網路)

當時,英法綏靖,美國中立,中華民國獨自抗戰几乎精疲力竭,如果中日真的達成和平協議,恢復盧溝橋事變前原狀,日本轉向北進,與德國夾擊蘇聯,則中國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都會被徹底改寫。可是,日方一面談判,日軍一面進攻,內閣控制不了軍方的行動,10月中,日軍在大亞灣登陸,10月底佔領廣州。蔣介石被激怒,認為日方毫無誠意,決心堅持抗戰,他下令停止談判,召回蕭振瀛。10月31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國民書》,宣示「寧為玉碎,毋為瓦全」的決心。當時,蔣介石放棄這個來之不易的協議是睿智的表現嗎?

1938年10月和1940年5月,蔣介石與邱吉爾面對各自國家生存的最黑暗時刻,他們都如麥卡騰所說「一面猶豫不決,一面擺出一副堅強的面容以提振大家的士氣,私下卻思索著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案」,最後他們都決心單獨抵抗,憑藉演說或文告「在人民顫抖焦慮時提振他們的意志,強迫他們走上一條不確定的道路,讓他們克服萬難,經歷溫斯頓所預告的一切犧牲(而且遠不只此!),最後達成了全面的勝利」,這就是戰勝黑暗的勇氣吧!

*作者為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著作《意外的國父》(八旗,2017),《冷戰中的兩面派》(有鹿,2014)。

本篇文章共 3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340

喜歡這篇文章嗎?

汪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