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浩觀點:什麼是戰勝黑暗的睿智與勇氣?

2018-12-09 07:20

? 人氣

幾個月前觀看電影時,就深受蓋瑞·歐德曼飾演的邱吉爾形像震撼,而安東尼.麥卡騰原著《最黑暗的時刻:邱吉爾的睿智與勇氣,解救了英國與歐洲》(八旗文化2018年11月出版),故事更驚險生動,一氣呵成,令人欲罷不能。它也澄清許多電影沒有提及的歷史背景,看完電影再讀原著,讓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原著聚焦1940年5月10日邱吉爾出任首相到6月4日33萬英法聯軍從敦克爾克撤退後,邱吉爾發表「永不投降」演說之間的短短二十幾天。書中,麥卡騰描述了一個鮮爲人知的邱吉爾,即當情況顯示英國可能要損失其九成士兵時,邱吉爾這個之前從未把和平談判視為選項的人「曾經認真考慮過與希特勒和平談判。」

當時,在德軍的「閃電襲擊」下,法國處崩潰邊緣,英國急於撤軍自保。1940年5月20日早晨,邱吉爾提出征召大量民船去敦克爾克搶救英軍。5月24日,在戰爭內閣會議上,綏靖派的外相哈利法克斯提出與意大利繼續接觸得到邱吉爾批准。5月25日,哈利法克斯與意大利駐倫敦大使多次會面討論「歐洲全面和解」的解決方案。26日下午,哈利法克斯敦促戰爭內閣同意進一步對意大利交涉,邱吉爾表示「如果我們最關鍵與本質的核心力量得以確保,那麽他將很感激能以這類條件從我們當前的困難中脫身,即便得以犧牲某些領土爲代價。... 如果對墨索里尼先生進行某種接洽,我不會提出異議。」邱吉爾還同意哈利法克斯起草一份他與意大利交涉的備忘錄,以進一步討論英法德意和平協議的可能。26日下午7點,邱吉爾下令啓動「發電機行動」,派遣大量民船去敦克爾克。

E·F·L·伍德,第一代哈利法克斯伯爵。(取自維基百科)
E·F·L·伍德,第一代哈利法克斯伯爵。(取自維基百科)

27日下午4點多,戰爭內閣討論對意交涉時,邱吉爾的態度發生逆轉。會上,他將哈利法克斯提議的交涉形容爲「致命的危險」,哈利法克斯反駁說「如果您能預想的一切就是戰斗到底,而且就算希特勒願意提出和談條件您也不打算於以討論,那麽您需要知道,我想我們必須分道揚鑣」。哈利法克斯辭職的危脅讓邱吉爾「感到訝異,而且和緩了下來」,他表示「如果有人能告訴他對方提出了什麼條件,那他願意予以考慮」。28日,邱吉爾得知「相當數量」的英軍已撤離敦克爾克。當天下午的會議上,邱吉爾與哈利法克斯爲和談再次衝突。晚上六點多,邱吉爾決心已定,召集25名戰爭內閣以外的大臣會面,贏得他們集體支持繼續作戰,決不投降。從此以後,官方紀錄上再也沒有綏靖派提議英德和談的記錄。麥卡騰認爲,邱吉爾鮮爲人知的一面並不貶低他,反而增添他的光彩。

當時邱吉爾的行爲可能有另一個動機,就是利用哈利法克斯與意大利的交涉,施行「緩兵之計」,延緩德軍對敦克爾克的進攻。敦克爾克是唯一的英軍出逃口,希特勒卻命令德軍裝甲部隊在其周邊暫時停止前進,為什麼呢?根據戰後李德哈特對德軍將領的採訪(《戰敗者的觀點 》,八旗文化2016年5月出版),德軍將領「眾口一詞認定命令出自希特勒本人」。而邱吉爾是在5月24日中午,從截獲的電報中得知德軍即將「暫停對敦克爾克的進攻」。當天下午,邱吉爾批准哈利法克斯繼續與意大利接觸。5月26日,邱吉爾告訴哈利法克斯「最好先不要決定任何事,直到我們知道,我們能把多少部隊從法國運回來」。根據李德哈特的採訪,希特勒當時說「他的目的無非是爲了讓英國能在無損其尊嚴的情況下與德國談和」。希特勒「下令停止前進,不僅僅出於軍事上的考慮,還有爲更易謀求和平的政治用意。如果在敦克爾克的英軍全軍覆沒,英國人臉面喪盡,會下決心報仇雪恨。希特勒希望放英軍一條生路,可以平息一下英國人的怒氣。」不管邱吉爾是否了解希特勒內心深處的想法,他利用了哈利法克斯這個知名的綏靖派來迷惑希特勒。

希特勒——大師級的煽動者。(圖/德國之聲)
希特勒希望放英軍一條生路,可以平息一下英國人的怒氣。(資料照,德國之聲)

當時邱吉爾面對的問題是,英國是否應該單獨作戰下去,直到甚至整個國家毀滅;還是應該謹慎行事,尋求與希特勒和談。1938年夏秋的武漢會戰期間,蔣介石也面對類似問題,同邱吉爾一樣,他「認真考慮和平談判」,差點與日本達成秘密協議。根據楊天石的研究(《找尋真實的蔣介石》,三聯書店2008年3月出版),當時,蔣介石一面領導國軍拼命抵抗日軍對武漢的進攻,一面指導特使在香港與日本內閣特使密會,可謂「剛柔得宜」。這是整個中日戰爭期間,唯一一次蔣介石親自掌控的與日本當局直結談判,至今鮮爲人知。

1938年5月5日,近衛文磨改組內閣,急欲在短期內逼和中國,以便聚集資源北進。8月下旬,就在日軍大舉進攻武漢的同時,日本內閣派遣特使,特務頭子和知鷹二到香港,與蔣介石特使,和知的「舊友」蕭振瀛秘密談判。9月28日,和知向蕭振瀛透露:希特勒最近多次電請日方與中國謀和,共同對蘇;而且日本國內困難重重,不堪應付長期戰爭,擬在軍事優勢下,以較大讓步取得和平。和知說的是實話,9月29日,英法德意簽署「慕尼黑協定」,英法對德綏靖,鼓勵德國東進蘇聯。當時,蔣介石觀察歐洲狀況,看到英法的綏靖態度,認為「歐戰如不能即起,對倭有機即和」,特別是和知提出的和平條件「恢復盧溝橋事變前原狀」一直就是蔣介石對日政策的底線,所以雙方有了和談基礎。

1938年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武漢會戰最緊急關頭,中日特使卻在香港反復磋商。10月19日,蕭振瀛與和知鷹二經過長達7小時談判,在六個方面取得「大體接近」的意見:「一,雙方《和平宣言》原稿,須互相同意,宣言在《停戰協定》簽訂後再發表,作為協定之解釋而發。二,《停戰協定》內容只載以下三項:(1)規定停戰日期及地點;(2)日本尊重中國領土,主權,行政之完整;(3)在恢復戰前和平狀態後,中國政府誠意與日本謀求兩國間之全面的親善合作。三,日軍撤退問題,中方要求規定撤退期限,... 約須一年方能撤完。四,經濟合作問題:(1)以絕對平等互惠為原則;(2)在恢復戰前和平狀態後召集中日經濟會議,決定具體內容。五,滿洲國問題,保留二年,中國再考慮日方所關心之滿洲問題,誠意謀求合理解決。六,雙方因戰爭所發生之一切損失,互不賠償。」蔣介石原則上同意這個協議,日本內閣似乎也同意了。

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左一)與蔣介石(中)在秘密會談後告別,麥克阿瑟公開表示將考慮在朝鮮戰場上使用台灣軍隊。圖右為麥克阿瑟返回東京專機的飛行員安東尼·斯托利少校(取自網路)
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左一)與蔣介石(中)。(資料照,取自網路)

當時,英法綏靖,美國中立,中華民國獨自抗戰几乎精疲力竭,如果中日真的達成和平協議,恢復盧溝橋事變前原狀,日本轉向北進,與德國夾擊蘇聯,則中國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都會被徹底改寫。可是,日方一面談判,日軍一面進攻,內閣控制不了軍方的行動,10月中,日軍在大亞灣登陸,10月底佔領廣州。蔣介石被激怒,認為日方毫無誠意,決心堅持抗戰,他下令停止談判,召回蕭振瀛。10月31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國民書》,宣示「寧為玉碎,毋為瓦全」的決心。當時,蔣介石放棄這個來之不易的協議是睿智的表現嗎?

1938年10月和1940年5月,蔣介石與邱吉爾面對各自國家生存的最黑暗時刻,他們都如麥卡騰所說「一面猶豫不決,一面擺出一副堅強的面容以提振大家的士氣,私下卻思索著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案」,最後他們都決心單獨抵抗,憑藉演說或文告「在人民顫抖焦慮時提振他們的意志,強迫他們走上一條不確定的道路,讓他們克服萬難,經歷溫斯頓所預告的一切犧牲(而且遠不只此!),最後達成了全面的勝利」,這就是戰勝黑暗的勇氣吧!

*作者為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著作《意外的國父》(八旗,2017),《冷戰中的兩面派》(有鹿,2014)。

本篇文章共 3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340

喜歡這篇文章嗎?

汪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