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胃癌存活率落後日韓 癌症醫學會呼籲政府聚焦2大關鍵

2025-02-19 23:43

? 人氣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表示,胃癌病友不只是在與疾病對抗,也是與時間、資源及心理壓力奮戰。(示意圖,顏麟宇攝)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表示,胃癌病友不只是在與疾病對抗,也是與時間、資源及心理壓力奮戰。(示意圖,顏麟宇攝)

根據國健署111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台灣每年新增約4000多名胃癌病例,其中第二至四期佔比達67.29%,確診時多已晚期,不僅治療選擇受限且影響預後,也是胃癌五年存活期始終無突破與進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胃癌醫學會理事長沈延盛表示,根據2018年發表的全球癌症存活率監測(CONCORD計畫)指出,過去20年間,台灣胃癌存活率僅提升3%,遠落後於日本與韓國。其主因包括篩檢制度不健全以及藥物選擇限制有密切相關。韓國與日本不僅積極推動早期胃癌篩檢,其藥物核准與治療選項亦更為多元,使得存活期相較台灣更具優勢。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陳仁熙進一步解釋,台灣新診斷胃癌第四期占30-40%,而化學治療仍是主要治療基礎。其中,只有6%的HER2陽性病友能獲得健保給付的抗HER2標靶藥物;另外第四期HER2陰性病友,目前健保僅給付免疫藥物於CPS>5的病友,但仍有多數病友因條件不符,而無法獲得任何核准於一線的標靶藥物治療。

因此,針對復發或轉移性胃癌的HER2陰性病友以及不符合免疫治療者,目前主要治療方式仍以化學治療為主。然而,隨著醫學發展進步,全球胃癌治療逐步邁向精準醫療,新型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已逐步改變全球胃癌治療趨勢,國際多項已完成或進行中的臨床研究顯示,新發展的標靶藥物在胃癌治療中嶄露頭角,不僅成功降低近4分之1死亡風險,還顯著延長無疾病惡化期及存活期。

在健保給付上,台灣與東亞其他國家相比仍然明顯落後,部分重要的標靶藥物與免疫治療藥物未能納入健保,使得病友存活期受限於財務能力。陳仁熙也提到,臨床試驗證實有效的藥物在台灣的核准時間平均需等待3年之久,對於許多晚期病友而言,無疑是生死一線。除了治療選項的更新,醫療資源的可近性也是影響存活率的關鍵因素。偏鄉與資源較少的地區,胃癌病友往往無法及時接受完整治療,政府應強化分級醫療體系,並擴大治療資源的公平性,確保每位病友都能獲得最佳照護。

政府應更積極推動胃癌新藥健保給付、醫療資源普及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說,這樣的差距凸顯台灣在胃癌治療上的醫療平權問題,沉重的疾病負擔與下降的生活品質,使得胃癌病友感慨「罹患胃癌,就是病不起的未來」。政府應研擬如何增加藥物治療可近性,加速新藥審查機制,讓國際已驗證的創新療法更快引進,縮短病友等待時間。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表示,胃癌病友不只是在與疾病對抗,也是與時間、資源及心理壓力奮戰,希望政府能夠更積極推動胃癌新藥健保給付與醫療資源普及,讓病友與家屬能夠專注對抗疾病,不再因為經濟考量而放棄治療。

在「2030健康台灣計畫」的推動下,胃癌已於今(2025)年正式納入第六癌篩,擴大早期的幽門桿菌篩檢,足見政府共抗胃癌的決心!然而,陳仁熙理事長說明,現今幽門桿菌感染陽性比例僅約20%,無法全面涵蓋高風險族群。相較之下,更有效的篩檢策略應包括結合生物標誌物檢測與高危險族群的胃鏡檢查,類似於肺癌篩檢策略,針對家族史與其他高風險因子進行更精準的篩檢。

沈延盛理事長也強調,政府應重新檢視胃癌組織切片的檢測範圍,目前健保僅允許5種特定檢測,未能涵蓋所有與標靶治療相關的生物標誌物,導致部分病友即使有合適藥物,也無法獲得治療。因此,提升早期診斷率、擴大治療藥物的核准範圍以及強化胃癌治療策略,將是未來改善胃癌存活率的重要方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天如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