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月14日的西洋情人節(Valentine’s Day),在日本現代社會中,長時間以來存在著一套男女互送、且有嚴格規定的節日。2月份的情人節,是由女孩向心儀男性送出巧克力或糖果,藉此表達心中的愛慕之意;而接收到訊息的男孩,則得在3月14日的白色情人節做出回應。但隨著社會文化與性別關係轉變,這套透過動漫、影視戲劇或書籍廣植人心的習俗,如今在許多年輕世代眼中,似乎不再這麼決定,許多人根本不打算送出巧克力,而有愈來愈多年輕男性,則會在情人節主動送出點心給朋友或愛慕對象。
《衛報》引述日本生命保險(Nippon Life Insurance)一份最新調查,發現如今的日本社會,似乎真的對於情人節這個「神聖傳統」,愈來愈沒有興趣或執行動力,調查中僅12.5%的受訪者有計畫在情人節向同事贈送甜點,這也是有史以來最低的比例,甚至比2020年、新冠疫情大爆發的那一年還低;而且還有超過70%受訪者認為,這種習俗「沒有存在的必要」。
20% of junior high, high school boys in Japan to give chocolates on Valentine's Day: pollhttps://t.co/BJczIyJ179
— The Mainichi (Japan Daily News) (@themainichi) February 13, 2025
正如前述提到的慣例,在情人節當天,除了對心儀男性送出親手製作的甜點,出社會進入職場的日本女性,傳統上還會被期待在情人節,購買包裝精美的巧克力,送給職場中共事的男性,通常是資深前輩、或她們覺得應該表達感謝的人,而這一傳統也被稱為「義理巧克力」(giri choco)。事實上,早在多年以來,就有不少外媒透過報導與調查發現,投身職場的日本女性,特別是年輕世代,早就對這種「悠久傳統」非常不滿。
除了厭惡那種男女不公平的傳統,今年還出現一種有趣的新現象:愈來愈多日本青少年,開始將情人節視為回贈禮物的機會,而不再嚴格遵照傳統習俗那樣,等到3月14日的「白色情人節」才回應對方心意。根據集英社出刊的《週刊Playboy》雜誌所做的調查,近三分之一的日本中學生和高中女生承認,自己這幾年曾在2月情人節,收到來自男生贈送的禮物。

市調機構則表示,對於20多歲或更年輕的世代,幾乎都不再受到性別刻板印象束縛,所以所謂的情人節,也不再只是單向、讓女性對男性告白的日子。此外,還有一個更現實的考量要注意,如今日本市場受到象牙海岸和迦納(Ghana)可可豆歉收影響,連帶讓許多品牌的巧克力售價飆漲,一般當遇到潛在收禮對象、並非自己真正想送的人時,往往會就此減少購買或乾脆什麼都不買。
其實日本的情人節贈送巧克力的習俗,最早始於1958年,當時一家糖果企業、在東京百貨公司舉辦情人節特別促銷活動而開始,這個習俗也透過文學作品、電影、動漫等,擴大影響許多年齡層。2019年日本的情人節市場價值,曾一度高1260億日圓(約新台幣270億元)規模。但之後就因疫情影響、外加職場型態變化而開始走下坡。

近年來,不少日商公司開始明令禁止員工,互贈所謂「義理巧克力」,減少職場因禮數壓力帶來的不適感。而與此同時,有更多女性開始購買「自分巧克力」,將錢花在自己身上,或是改為選購「推し巧克力」,這是一種搭配偶像或動畫角色照片及周邊商品的巧克力,藉此在社群表達對喜愛偶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