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被英雄援救的城市後來呢?─我們該如何關注廢死議題

2015-06-06 05:30

? 人氣

虐童案被害人王昊的姑姑王薇君雖然是支持死刑,但在她投入兒童保護、協助被害者家屬後,卻發現被害家屬長期受政府忽視,未獲國家足夠的關懷。即便有《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執行者專業度良莠不齊、欠缺同理心、導致二度傷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三、無法兼顧死刑和社會真正所需嗎?

的確這兩者是有可能同時兼顧的,但現實狀況看來,這樣的企盼其實過於理想,從許多公共議題我們都能看見,政府在公共政策的選擇是有優先順序的,畢竟資源有限、政府對所有議題的重視度不一。

對政府而言,用死刑向社會宣示消滅犯罪,比真正建立完善社福輔導制度、改善社會失業問題來得容易多了;以死刑作為被害家屬的交代,比完善的受害者保護、補償制度也同樣簡單許多。

痛失至親的律師李宣毅的體會是,「因為死刑存在,國家反倒忽略對被害人應有的疼惜,單純地幫被害人殺死加害人,絕對不是適當支持被害者家屬的方式。從經濟上及心理上給予全面性的援助才是正道。」而真正令人擔憂的是,死刑不但成為政府省事的擋箭牌,更可能變作媒體非理性操作的工具,導致社會大眾混淆焦點,而失去監督政府改進的良機和動能。

死刑背後更需要關切的議題

但當然,也不代表基於上述的理由,我們就該廢除死刑,畢竟現階段保存死刑仍是主流意見,也難以說服眾人,面對反社會人格難再教化的犯罪者,單就表面來看有比一顆子彈更省成本的解決方式。但撇開這種極端案例,面對其他的討論,死刑的存置是否還能繼續不受質疑?以往我們針對廢死議題廣泛討論,都是重大刑案發生時,在社會仍處震驚、憤慨、恐懼的情境下,並受到主流媒體有違新聞專業的灑狗血式推波助瀾,民眾根本無法在這樣的氛圍進行理性溝通,更遑論去瞭解死刑犯在訴訟過程遭遇的不正當程序、避免法律誤判的困難、政府有天走回威權利用死刑迫害人民自由的隱憂,等等這些無法用三言兩語解釋的議題。

目前台灣仍維持死刑制度,支持死刑也佔多數意見,如果換作其他議題,在這樣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反對方的意見早已被埋沒,不會一再地掀起爭議。但政府對實際問題的怠惰、忽視,讓事件一再重演,才是引起爭論的導火線。所以廢死議題其實遠比我們認知的複雜多了,背後延伸的問題才更需要我們去關切。

*作者畢業於台北大學公共行政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