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為兩岸尋找新活路

2024-04-28 07:10

? 人氣

2024年4月10日,我國前總統馬英九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進行馬習二會。(AP)

2024年4月10日,我國前總統馬英九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進行馬習二會。(AP)

對於4月10日北京「馬習二會」,應該不吝肯定馬英九勇於推動交流對話,創造兩岸和平的苦心,不必放大審視他追求歷史定位個人意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馬習二會」就結果論,如《風傳媒》主筆夏珍在社評所寫:「馬英九傳遞的兩岸和平訊息,特別值得敬重,雖然他的努力如此寂寞,作用可能微乎其微」。

馬英九及其鐵粉,和一些學者、名嘴,過度誇大「馬習二會」有諸多難能可貴的作用:

一,馬英九在習近平面前,「口誤」說出「中華民國」國名,並當面委婉,表達出國民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立場;

二,習近平釋出空前善意,淡化未提兩岸剛性政治從屬關係,而以新柔性共識「中華民族」、「中華文化」認同,來緩和兩岸間緊張僵持。

馬英九的努力和習近平的善意,只對大陸地區人民有宣傳意義,卻難以跨海入島入心,影響台灣多數民意,就像前兩次一樣。

2015年11月,新加坡「馬習一會」後,國民黨連輸2次總統立委大選,兩岸關係和交流,8年中持續降頻惡化對立。去年3月,馬英九第一次,前往對岸返鄉祭祖。返抵台灣,喜稱此行讓「九二共識又活過來」。結果,2024大選綠營再次靠「抗中」牌,延續執政。馬英九的雄心抱負,與所能改善兩岸關係結果,根本不成比例。

面對現實,台灣人必須清醒,只有找對的人、走全新的路,才化解兩岸關係冷和,跳脫現在的困境。其實解決之道並不難尋,前立法院長王金平的「兩岸路線」,已幫台灣指出方向和出路。請王金平來帶路,不僅行得穩,而且走得長遠。

王金平先見之明

當藍營兩岸關係權威學者,從「馬習二會」中發現,「中華」二字是解決問題的「通關密語」,讓兩岸間什麼都可商量。

王金平早在5年前,就有先見之明把這個「通過密語」公諸於世,而且加以豐富多元,細緻完整的論述詮釋。

2019年5月,王金平以一介平民身份,第一次赴中,到福建漳州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祭祖,他王金平直白地表示:

「『中華兒女』本是同根生,兩岸之間的文化血緣關係無法切割。兩岸之間必須以血緣文化傳承,作為進一步化解分歧、邁向和平的基礎」。

在2016-2020,王金平最後一任立委任期,8個會期,8次質詢,他都對3位綠營閣揆,林全、賴清德、蘇貞昌,誠懇諫言(而非批評責備),一定要把解決兩岸問題為重中之重、當務之急。

通關密語教學

王金平這位前中學老師,還苦口婆心、淋漓盡致,給大家上「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意涵和認同課:

「絕大多數台灣人都是來自大陸,長在台灣、生在台灣,當然就是台灣人,落地親兄弟、何必骨肉親,不應再分彼此。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與大陸之間有相同血緣、言語、宗教、文化、信仰」。

「我們(台灣人)絕對有機會創新『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新中心。『中華文化』的根是漢魂,發展台灣新文化,結成了漢魂的果,是為台魄,這就是『漢魂台魄的台灣尊嚴』」。

「真正壯大有尊嚴的台灣,不必糾結於兩岸物質層面的對比。而在於精神層面,尤其是『中華文化』的漢魂為本,台灣文化的台魄為果的文化創造成果,抬頭挺胸、屹立世界」。

不僅耐心教授「通關密語」,王金平也費心備註多樣操作運用「路線圖」。

團結凝聚壯實力

「做人要慎終追遠,我們也不會因政治原因而不認祖歸宗。認祖歸宗讓我們減少彼此間的歧異,放大彼此的同,縮小相互的異,衝突對立自然會大大的降低。有利於朝野的和諧,社會的團結。認宗,可以讓我們更拉近彼此,能真正再拉近彼此的台灣,才是愛台灣」。

「血緣認宗是兩岸的臍帶,『中華文化』是兩岸交流融合的橋樑,而台灣文化則是『中華文化』下,一支更多元、更開放、更創新,更自主的文明。我們應以台灣多元開創的優勢,大膽以『中華文化』的元素,創造出讓中原文明更羨慕的典範」。

「因為唯有凝聚足夠的實力作後盾,就不會在受威脅下屈服。我們不恐懼與大陸談判解決問題,但我們絕不願在恐懼中談判,所憑藉的就是實力。沒有實力,我們被逼在威脅下屈服,被逼在恐懼中談判,絕非台灣之福,更非兩岸和平之道。」

「台灣唯有不分彼此,團結凝聚出最堅強、最雄厚的實力作後盾,兩岸才能在平等、對等的條件下,為台灣取得最有利的結果、保障台灣最大的利益。這樣的和平才是我們所需要的。」

民調比較看端倪

曾經,處理解決兩岸問題,是國民黨正向資產和優勢強項。但過去近10年,卻變成藍營的包袱和桎梏。除了時空背景變遷,更有人的問題。主導者和代路人,能不能得到多數民意的信任和支持,是成敗的關鍵。

2005年4月,國民黨主席連戰,前往中國大陸進行「破冰之旅」。連戰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進行會談,並達成五點共識。同意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推動兩岸協商交流和談判。

根據BBC CHINESE.com,2005年4月30日報導,台灣2大報公布的民調顯示,連戰當年的「破冰之旅」,獲得台灣過半數民意的肯定和支持。

【中國時報】民調,56%民眾滿意連戰的表現,54%認為連戰此行並未出賣台灣利益,50%認為「連胡會」對兩岸關係有正面影響。

【聯合報】民調,51%的人讚許連戰整體表現,56%民眾肯定此行有助兩岸和平發展。對兩岸關係趨向緊張的人,由47%減少為17%,「破冰」效果使3成民眾具體有感。

與該報2004年9月政黨領袖調查比較,連戰民意由負評43%,好評31%,逆轉成為好評41%,負評36%。好評增加10%。

馬英九2015、2024年2次「馬習會」,台灣民意反應,與連戰2005的「破冰之旅」簡直天差地別。支持和滿意的民意均未過半,而且正負評價極為兩極。

「馬習一會」後各媒體民調,《TVBS》2015/11/09 民調,雖47%民意支持馬習會,僅37%對馬英九表示滿意,兩者相差10%。不滿意則為36%,27%無意見。

聯合報民調,對馬英九表現評價兩極,三成七滿意,三成四不滿意。蘋果民調:馬習會是否有達成兩岸關係實質進展及成果?百分之42.72認為有,百分之47.51認為沒有。

這次「馬習二會」後,台灣民意基金會4月23日公布民調,20歲以上台灣人中,僅三成六覺得對改善兩岸關係是有幫助,五成五覺得沒有幫助。

王金平是對的人

若王金平未來扮演兩岸溝通的橋樑角色,能發發揮多項他人無法比擬的優勢。

2020年9月,王金平受國民黨當時黨主席江啟臣請托,原本將代表藍營帶隊前往廈門出席《海峽論壇》,後來因黨內的雜音未能成行。

而當時,民進黨政府上下和黨公職,幾乎沒有任何,對王金平此行的批評和反對聲音。民間和媒體,也沒有什麼質疑和負面聲音。

以王金平處事圓融風格,不會把處理兩岸問題,當政治攻防「工具化」使用。王金平以國民黨員身份行事,但不會用藍營和自己的成功,去貶抑攻擊綠營欠缺,引發台灣內部紛爭對立。

王甚至還能勸導民進黨一起參與,共同面對解決兩岸問題,並和分享成果,藍綠不炒,自然會得到更多民意的支持滿意。兩岸關係帶來的福禍,不分顏色台灣人都要承擔。內部和諧凝聚,才能外部取得最佳結局。

王金平甚至可以成為,藍綠都可接受,超越黨派身份的,兩岸交流主事者和帶路人。而民進黨大幾率,會歡迎和不反對,國民黨支不支持還難說。

王金平可能是台灣唯一人選,來扮演兩岸交流艱難和敏感的橋樑角色。成為有更多民意信任支持,更少民意反對和質疑,能調和兩岸和藍綠紅,多邊可接受的「和事佬」和「和平推手」。

北京需有彈性新思維

今年「馬習二會」,北京當局釋出的善意和兩岸交流新共識框架。如果在24年前,就拿來與主政的陳水扁和民進黨對話交流。阿扁一定會泣淚感動,或許求之不得全盤接受。讓綠紅20多年前,早就磨合培養,理性、諒解、善意的對話交流空間。而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兩岸關係至今的惡化僵持,其實每黨都難脫責任。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像裹腳布半過時累贅,有害無利。早該檢討盤整,做些調整和處置。

國民黨自不量力,拍胸脯吹噓保證,「看我的,一定能消滅台獨,搞定民進黨」,獨佔台灣兩岸交流話語權,結果越搞越砸,自己快被滅掉。

共產黨對民進黨向來有不信任感,認為粗俗土氣而鄙視。寧願聽信國民黨,說到自己心坎裡,但很難實現的「大話」,也不願意聽民進黨,無法讓自己100%滿意,但願意適度彈性調整的「實話」。

多重複雜因素,和國際大環境劇變,就變成今天這樣藍綠紅,環環相卡的局面。北京和中共需有彈性新思維,不能再用國民黨這個失責「代理人」,來解決與綠營的隔閡,造成更多誤判誤信。就算不公開交往,紅綠也該有熱線二軌交流通道。

北京的「善意」,經由藍營人士二手傳遞,趾高氣揚流露出「我行你不行」,先打臉民進黨,再問要不要。藍要面子,綠就不要面子嗎?尤其台灣人有最好面子,和在意尊嚴問題。

再多的「善意」,若被拿來當成政治攻防「工具化」,不僅失去原有含金量和價值。還會讓「橄欖枝」都變成「扁鑚」,成為藍綠惡鬥的「凶器」。

兩岸間無解難題,就換人來試試看。或許王金平的「兩岸路線」,才能為兩岸困境找到出路和契機。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韋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