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喬專文:小國大戰略,「和戰兩手」—台灣面對中國的不對稱戰略

2024-04-01 19:30

? 人氣

進一步說,兩岸有一定程度的「和」,才有緩衝地帶(buffer zone)。當然,我們都希望北京停止其對台海現狀的挑戰。若中國堅持己見,台灣只能試圖管控雙方的衝突;兩岸在經貿外交上的衝突,其代價比軍事上擦槍走火來的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然,「以和備戰」也有風險。一方面,台灣管制雙方往來是「七傷拳」,也會損害到台灣部分產業的利益。另一方面,「和」也會創造讓中國施壓台灣的機會。台灣需要精算其利益,謀定而後動。

小結一下,台灣應對中國的灰色地帶作戰,須「戰」的「恰如其分」,在不過份升高態勢的前提下增加中國灰色地帶作戰的成本,「以戰逼和」。同時,台灣也可考慮如何利用兩岸之間的「和」來牽制中國。

小國的「戰」常常不是「直球對決」,而是塑造局勢,逼對手走上對己有利的軌道,或是攻擊對手的軟肋。對手要是不求和,就必須面對不想打、或還沒準備好要打的仗。《小國大戰略》(4)所討論的「民主保台」,將台海局勢國際化,以「和平攻勢」應對中國的脅迫。這即是「以戰逼和」的另一範例,又有上個段落所討論之「以和為戰」的元素。

的確,「和」及「戰」常只有一線之隔。《小國大戰略》(1)所討論過的美國冷戰「圍堵」(containment)戰略,大家常認為其著重於「戰」,但圍堵其實也很著重「以戰求和」。美國國家安全會議NSC-68號文件 -- 圍堵戰略的藍圖  -- 特別指出,強大的軍事威嚇力之餘,成功圍堵蘇聯還需要兩個基本的要素:(1)華府必須要能夠和莫斯科談判,以「幫助」蘇聯調整政策[6];(2)華府在施加壓力之餘,必須足夠謹慎不去挑戰到莫斯科的聲望(prestige),讓莫斯科體面地撤退[7]。不知退,焉知進。 這個道理對資源有限的小國,可能又更為重要。

順其脈絡,小國也需要處理甚至是利用大國的衝突。如前所述,美中關係一去不復返;「新華盛頓共識」就是討厭中國。共和黨的政治人物,對中國常常更是極為忌憚。如此氛圍之下,華府對北京的政策,「戰」的元素,越來越多。軍事之外,貿易戰、高科技制裁,及從歐洲打到南太的外交戰及援助戰,戰鼓一通又一通被敲響。如果華府是黑臉,台北是否可當白臉?華府越強硬,台北是否可以越克制?這是否是台北可以和華府商討的「兩手策略」?台灣要如何「以戰求和」,利用美國一起打外交戰?[8]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總結一下「和戰兩手」全文,《易經》彖曰:「剛中而柔外」。這就是台灣「和戰兩手」的核心。

《小國大戰略》總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