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喬專文:小國大戰略,「和戰兩手」—台灣面對中國的不對稱戰略

2024-04-01 19:30

? 人氣

在中國新的經濟形勢之下,兩岸在什麼領域,可以秉持尊嚴對等的原則,交流對話?有什麼是符合台灣利益,而中方又感興趣的議題?台灣是高科技業,尤其是半導體產業的世界「強權」,我們又可如何利用手中的籌碼穩定兩岸關係?中國政協主席王滬寧最近曾表示要聚焦加強兩岸產業合作,台灣可如何接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的「兩手」不可能沒有「和」的元素。一方面,台灣不能因此而麻痹大意,落入統戰陷阱。另一方面台北也需研究北京「和」背後的思路,伺機而動,思考可何時羈縻中國。台灣既不能因恐懼而「和」,也不須懼怕和中國在「和」的戰場上交手。台灣可評估符合中國取向的交換,並思考其交換是否與台灣主權和利益相衝突。若兩岸「和」有一絲的空間存在,那就在北京的戰略自信及兩岸利益交集之上這「兩點一線」之間。自信可鼓勵彈性,而有利可圖的「生意」大家自然會感興趣。

要特別強調,上述對「和」的討論,假設雙方基本上沒有互信。事實上,國際政治中,就算沒有互信,「和」也並非毫無可能,重點仍在於利益。反過來說,有互信,但是沒有利益,也不會合作。

兩岸初期交往時,雙方無互信。據說當時台北官方訪問北京,甚至不敢在下榻的飯店淋浴,怕水裡被下毒。但是,有利益就有談的空間及可能。 

當然,互信並不是不重要。信任是合作的潤滑劑。如有互信,台灣就有可能擴展上述「兩點一線」之間的合作空間。

而要和中國建立互信,除了透過事務性協商建立互動基礎,當然還有兩岸論述的挑戰。在處理這個問題上,近年來的泛藍陣營確實有對中國進行政黨外交的籌碼,但相對來說,泛綠陣營在政治攻防上卻較無包袱。美國有句政治俗諺這麼說:只有尼克森才能去中國(only Nixon could go to China; 尼克森是共和黨內著名的反共鬥士,但也是美中關係正常化的主要推手之一)。

不過,台灣當然不應「為和而和」。就算「和」對台灣有一定價值,台灣仍必須時時評估風險得失,動態調整對中國「和戰兩手」中「和」的比例。「和」的同時更要清楚地讓對方知道遞出橄欖枝並不是示弱。從這個角度來說,台灣決不能因為「和」而忽略國防、自癈武功,或為了「和」卑躬屈膝。和不忘戰。

「戰」:鬥爭的技巧

「戰」不只和軍事有關,也包括外交、經濟、國際輿論等一切領域的對立、脅迫、及衝突。這是國際政治中「硬」的一手。

軍事上,台灣需全力備戰以止戰己有不少討論,不再贅述。筆者希望進一步討論有關「戰」的兩個議題:(1)我們要如何嚇阻中國的灰色地帶作戰;(2)我們要如何利用「硬」的一手穩定區域局勢。有這兩個議題為「例」,再分析「戰」、「和」之間的辯證關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