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喬專文:小國大戰略,「和戰兩手」—台灣面對中國的不對稱戰略

2024-04-01 19:30

? 人氣

一、中國輕視民主體制,認為自由只會帶來混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二、儘管中國不會放棄武力犯台,但是兩岸關係一定會有「和」的元素。當然,中國的「和」是戰術,我們對中國不能有幻想。

三、和戰兩手中長期戰略,隱含中國不認為短期之內需要解決台灣問題的意味

這有兩個原因。中國的首要任務是政權的安定無虞、國家總體發展、及民族復興進程,再加上中國領導層普遍視統一台灣為時間問題,台灣在其眼中是「小局」,不能因小亂大。小局在台灣海峽,大局在太平洋。中國在處理兩岸關係時,不得不考慮美中關係。

舉例來說,中國對台灣2024總統大選的反應,就較往年相對克制,其中的一個解釋就是北京投鼠忌器,不願影響去年拜習會後美中關係已取得的和緩趨勢。

華府對北京的思考也有一定的了解。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孫曉雅2023年6月12日發表談話,強調「美中台關係不是零和賽局」。美方理解,中國口頭上強硬之餘,內部問題重重,短期之內在台海仍須維持「鬥而不破」。

當然,中國內部也不是只有一種聲音,亦有少部分的少壯「鷹派」,認為台灣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不能任由台灣獨立存在,或由美國操控,必須盡早掌握在手中,才符合中國發展的長遠目標。這樣的說法雖不是當今北京官方的「 主旋律」,仍不可忽視。

無論如何,中國就算是鬥爭,也有其脈絡,不偏離「有理、有利、有節」(毛澤東語)。在「知中」的基礎上,台灣要如何在「和」及「戰」兩個戰場接中國的招?

「和」:羈縻的藝術

對台灣而言,兩岸的互動、交流、連結、甚或只是建立默契,都要有清楚的目的性,不能獃獃的「被統戰」。「和」對台灣沒有明確的價值時,動不如靜。 不過,謹慎之餘,我們仍需思考台灣可如何以「和平攻勢」箝制中國。這分為至少四個面向。

首先,「和」中, 就算不成功,也可幫助台灣打國際輿論戰,對外表現出是兩岸負責、穩健、可預測的一方,同時將北京形塑為「麻煩製造者」(troublemaker)。這是「以和為戰」

二、「和」有可能增加中國對台海現狀的認可及和平解決兩岸問題的期盼,並因而增加成功嚇阻的可能性。這和序文中所提及之美國對朝鮮的「鷹派交往」政策有相同的邏輯:要成功地嚇阻對手不輕舉妄動,就必須讓對手認為維持現狀比改變現狀更符合其利益。這是「以和止戰」

三、「和」可給予台灣戰略迴旋空間以處理中國的灰色地帶作戰。這是「以和備戰」。這部分須解釋北京灰色地帶作戰背後的思維及「和」、「戰」之間的轉化問題,下一段討論「戰」時再一併闡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