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農村老齡化人力不足,運用科技時代已到?

2024-05-17 05:30

? 人氣

苗栗縣農田一景。(資料照,盧逸峰攝)

苗栗縣農田一景。(資料照,盧逸峰攝)

五、六月是台灣的稻米收成的第一期。一年兩期,在南部有時栽種3期,通常只有2期,有些農夫第一期之後乾脆不種植就翻土養地,期待豐收的下一季;有些農夫為增加收入多加種一期雜糧如玉米或馬鈴薯等。在嘉南平原大多年復一年,年年如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農業部全球資訊網的資料,台灣的稻米戰備量相當可觀。目前,我們擁有約126萬公噸的糙米庫存,這足夠供應全台民眾一年的食用需求。此外,我們還建置了16處用油發電的大型碾米廠,這些碾米廠在兩周內就能提供約30萬公噸的白米,足夠應對戰時需求。因此,台灣在糧食安全方面已經有相當的準備,但民眾平時仍應保持戰備存糧的觀念,以防疫防災。

高產值的農產品通常需要較高的資本投入,及等待收成的時間較長。種植高產值作物需要考慮多個因素,例如種子、肥料、灌溉、土壤改良、農藥和勞動力成本。歸結下列因素:

  1. 種子成本:高產值作物的種子可能相對昂貴。選擇優質的種子,以確保高產量和良好的品質(如水蜜桃、梨子、橘子或柚子等)。
  2. 肥料和土壤改良:高產值作物需要豐富的土壤和適當的營養。農民需要投資於肥料和土壤改良措施,例如有機肥料、堆肥和土壤pH調整。
  3. 灌溉系統:高產值作物需要充足的水源。建立有效的灌溉系統需要資金,包括灌溉設備和水源開發。
  4. 農藥和病蟲害防治:高產值作物容易受到病蟲害的影響。農民需要投資於農藥、生物防治和其他防治措施(其實水稻一樣遭受病蟲害的侵襲)。
  5. 勞動力成本:高產值作物的種植和收穫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如採茶葉)。農民需要支付工資,或者自己投入時間和精力。

總之,高產值作物的種植需要謹慎計劃和資本投入,但如果成功,收益也會相對可觀。

筆者觀察農村生活,秧苗目前採取大面積種植由專門農戶包辦,因為人工缺乏所以通常都是機械化,包括施肥灑農藥都用無人機代替,農村老齡化找不到年輕人回鄉接棒,所以配合機械化,讓我們來探討農村老齡化的問題:

一、人口老化:農村地區的年輕人外流,導致農民年齡層逐漸上升。這對於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挑戰。

二、接班問題:由於年輕人不願意回鄉從事農業,農村地區缺乏年輕一代的接班人。這可能導致農產品生產的中斷。

三、機械化的應對策略(下列提供三點參考):

1.自動化設備:農業機械化可以減輕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例如,使用收割機、播種機和灌溉系統可以提高效率(目前農田普及率已達90%以上,唯有山區採收尚待努力)。

2.數位技術:智能農業技術,如遠程監控、無人機和物聯網,可以幫助農民更有效地管理農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