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保真觀點:我們需要這麼多農地嗎? 農業政策應改弦更張

2024-01-20 06:40

? 人氣

稻作面積減少是長期趨勢

稻米在日本近代政治史上,有近似宗教般的不可侵犯之神聖感;稻農,常被認為是自民黨的鐵桿支持者。然隨著國民老化及飲食西化,與廿年前相比,日人平均米穀消費量少了兩成;以卡洛里計,少了一成。雪上加霜的是飲用清酒(米為原料)量,也較1970年代少了三成,因為年輕人轉向飲用啤酒(麥為原料)。基於此,就不難理解日本2021年的全國耕地總面積,怎會比1962年減少了三成之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的趨勢演變與日本類似;2022年每人每年食肉量 87.5 公斤,首度超越稻榖整體消費量的87.4公斤,且個人每年直接食米量降至 42.98 公斤,創歷史新低紀錄。2011年9月,馬英九總統競選連任期間下鄉訪視,呼籲國民多吃米飯:『既可幫助農民又能掌握更多自主糧食』,同年一月,馬總統也在國民黨中常會上引述時任農委會主委陳武雄的話:『全民只要多吃一口飯,就可以減少五千公頃的休耕農地』,更說出『愛台灣就要愛吃米』的申論。那麼,在政治人物的眼裡,吃日本越光米也是不愛台灣了?有哪位政客敢這樣點名日本米嗎?

深度回顧:國人在1984年,每人每年稻米的平均消費量是小麥(麵粉)的四倍有餘,到了2022年兩者幾乎拉平,而小麥消費量緩增不到兩倍,是稻米的消費遽降一半,整體就是碳水化合物的直接食用量減少,呼應前面說的肉食量遽增現象。

如果米飯食用量減少是長期的大趨勢,執政者的施政眼光應非呼籲、推銷「多吃一口飯」,而是因勢利導,以合理的優厚離農誘因減少稻田耕作面積。畢竟稻田乃本地持續耕種面積最廣的作物(約23萬公頃佔全台耕地三成),而稻田灌溉用水消耗生產性農業用水總量六成以上。無怪每逢乾旱,討論停灌休耕的就是指稻田。

農地適度解編釋出不是新構想

1990年公佈的《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訂定可依「農地釋出方案」-『提供適量農地供非農業部門使用,以因應經濟發展之需』。據此原則,1993時任省府農林廳長的邱茂英先生提及盤點全台約可釋出十六萬公頃農地。1998農委會主委彭作奎演講中也透露『長期約有十六萬公頃農地,可以移轉作非農業使用』。顯然,農政官員知道適當釋出農地,對於糧食安全供應不產生負面影響,且能回應非農領域的產業發展需求,解決「缺地」之苦。然而,2016年公佈、2020再修正的《全國國土計畫法》,農地總面積卻是擴增到81萬公頃。《國土計畫法》第38條更是對農地的違法違規利用行為設下新台幣100萬至500萬罰鍰的重罰條款。農政機關的本位主義保守心態實令人感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