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私大退場財務掛帥,不如激勵自救決心

2024-01-15 05:50

? 人氣

教育部。(柯承惠攝)

教育部。(柯承惠攝)

招生缺額與註冊率數據帶來震撼

教育部在2023年底公布了112學年新生註冊率,竟有17所私大低於六成(註冊率低於六成的大專校院共有19所,其中1所為公立專校,1所為私立專校,其餘均為私立大學校院)。註冊率六成通常被稱為「淹水線」,是因為註冊率連續2年未達六成且學生人數少於3,000人,曾長時間被教育部列為「專案輔導學校」的指標,及至2022年完成私校退場政策立法,才改變退場條件,不過註冊率仍作為教育部對私校整體獎補助經費核配之指標,註冊率六成是不扣減補助款的最低標準,一般私校也將之作為自我檢視系所轉型和調整與否的依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另在教育部公告的「112學年度大學校院及技職校院總量增設調整核定表」中,全國私立大學校院(含技職校院)經核定系所班組或學制「停招」的學校有50校、共121個教學單位,核定系所班組「裁撤」的學校有10校、共28個教學單位,顯示私大教學單位變動數量十分驚人。

無論以所有招生管道或單項入學人數來看,111、112學年度大學入學多所私大或所屬的教學單位都出現很多缺額,少子化海嘯衝擊招生,學生市場萎縮,私大經營不易,學生人數是支撐學校營運的梁柱,教學單位招生不佳校方就必須處理。教育部核准停招或裁撤的教學單位,多係經學校全盤檢討各系招生成效與競爭力後做出的決定,受到經濟發展、產業趨勢、就業市場等外部因素影響,大學教學單位調整(包括更名、分組、整併、停招、裁撤)屬大學自主經營事項,私大很難容許教學單位長期招生缺額,勢必會採取如系所轉型等因應對策。

教育部對私校獎勵及補助經費之核配,也是以當年度學校新生註冊率為標準,註冊率低的教學單位會拖累全校整體註冊率,被扣減獎補助經費。換言之,私校退場的法令依據雖不再以註冊率為指標,但學生人數直接影響學校財政收入,註冊率不符學校標準的教學單位,很容易被視為學校財務上的負擔及風險因子,成為引爆停招或裁撤、甚至造成學校退場的導火線。從註冊率似乎可以嗅到一所私大的安危,這也是為何註冊率長期引起社會關注的原因。

最怕財務資訊被判讀為踩到退場紅線

各大學校務資訊須登錄於校務資訊平臺,「財務資訊」包括學校可用資金、現金增減情形、學雜費收入及總收入、負債金額及總資產金額等,其中可運用資金就成為外界對學校財務狀況的判準,媒體會做出「誰最有錢」前幾名私大的排名;該平臺同時會揭露私大的「非財務資訊」,較引起注意的是註冊率和缺額率,這些財務資訊與非財務資訊構成了私大辦學的社會印象。校務資訊透明化,對社會而言是一件正面的事,也可視為激勵私校優質辦學的正向壓力。不過,私大財務結構中的學費收入占學校財政收入之大宗,非財務資訊的學生人數,實與財務面有因果關係,外界也往往連結到財務資訊來判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