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私大退場財務掛帥,不如激勵自救決心

2024-01-15 05:50

? 人氣

校務資訊公開因連結到私大的社會形象與公眾信心,校方不免以財務績效論斷辦學成果,校務經營更為財務掛帥,尤以2022年5月公布《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以後,退場法制對學校財務的現實牽制更大。財務績效不佳的私大,難免坐立不安,深恐走上退場之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私大退場之前,須先經過被列入「預警學校」和「專案輔導學校」兩階段,判定指標有財務狀況和教學品質,但以財務為首要,紅線分別是「學校財務狀況惡化,有影響校務正常營運之虞」和「財務狀況顯著惡化,已有不能清償債務之事實或嚴重影響校務正常營運」;私大只要進入預警學校,政府即可對其進行「財務查核」,且一路查核到底,一旦被列為專案輔導學校,學校除了課堂授課之外,遠距教學、推廣教育、終身教育、設置專班等常見的大學服務經營項目,以及招收碩博士生、單獨招生、境外招生等生源擴充業務都不能辦理,意味著大學可做的任何有助於財務收入的舉措都得停止,學校財務可預見每況愈下,等於被逼入辦學死胡同。該法實施以來,私大財務狀況直接繫乎學校存亡,沒有轉圜空間,導致私校努力追求財務效能極大化,以趨吉避凶,避免淪入「退場預備隊」——預警及專案輔導學校名單中。

每所大學都有其貢獻於高等教育的使命與理想,然促其實現者有賴財務狀況正常。臺灣的公立大學實施校務基金制度,雖有自籌經費壓力,但政府仍編列預算撥付學校財政上大宗支出如人事費等,且政府對各公立大學之補助仍呈成長態勢,仰賴政府經費補助達五成以上公立大學數量比率超過一半[1]。私大財務收入中以學費收入為主要,哪個教學單位招生不理想,就直接影響財政收入,學校進而以財務為規準決定教學單位的存廢,若校方持續陷入招生的線性思考:見到註冊率不理想的教學單位就準備收掉,或以迎合政治、經濟、市場、就業及時代潮流趨勢來調整系所,就會產生以招生績效為導向、論斷教學單位存廢的現象,造成臺灣私立大學辦學品質最大的悲哀與隱憂。

私大在胡蘿蔔與棍子——經費補助和退場條例的洗禮下,以註冊率和缺額率為指標的招生狀況連動著財務狀況,自然形成一條私大經營的中軸線,不論任何校務運作,都不敢偏離此線太遠。

懲罰之外再給激勵,退場法制力求圓滿

若以教育部自己說過的「大學自主主要表現在與政府關係的演變上」作為量尺[2],不難發現政府仍然纜繫著大學,大學仍然得聽命於政府控制。資源充沛的頂尖大學和政府共舞,踩踏著順從配合的舞步贏得鉅額競爭性獎補助經費,一般公立大學也按照經費核發規則爭取補助,辦學逐漸套入經費核補的公式,這是趨吉的旋律;在招生生存線上掙扎的私立大學,則戒慎恐懼地避免踏到財務指標的紅線,以免慘遭退場;一些財務狀況正常,沒有立即生存危機的私立大學,則未雨綢繆,斤斤斟酌於教學單位招生收入,努力改善學校的財政餘絀,以免發生財務困難而被教育部財務查核,繼而走進退場預備隊,且起碼要維持住註冊率,不要被扣減補助款,避免更大財務危機,這是避凶的戰術。無論是趨吉或避凶,大學都像是政府的「附隨組織」,充分詮釋了大學自主與政府關係這句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