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走出自己的路─沒有合意統治傳統,不表示沒有問責觀念:《民主的擂台》選摘(3)

2023-09-11 05:10

? 人氣

同樣的機制也給我們最大的信心,不用去擔心種種危機威脅到美國與西歐的民主。西歐人跟北美殖民者在建國之前,都長期活在官僚力量薄弱的政治體制裡,共識決議的治理形式早就深深埋在他們的記憶與文化之中。而且除此之外,也別忘記早期民主不是歐洲人的專利。當今的非洲之所以有很多國家能夠走入現代民主,很可能就是因為非洲在殖民之前,是一個國家力量薄弱,擁有早期民主的地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的集權官僚之路

本書多次指出,中國為什麼會變成一個典型的集權官僚國家。中國先建立了強大的國家權力,所以一直無法真正發展出合意政治。它早在周代開始,就逐步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官僚國家,政府不太需要像歐洲統治者那樣先徵得其他社會成員的協助,也能順利統治。而且即便外敵入侵甚至屢擾邊境,造成的影響也截然不同。歐洲的外敵將古希臘與古羅馬的青銅城邦制度化為齏粉,中國的外敵打下江山之後,卻在中原建立下一個王朝。

六四、1989年4月21日,數萬北京市民與學生在天安門廣場示威。(AP)
1989年4月21日,數萬北京市民與學生在天安門廣場示威。(資料照,美聯社)

中國在三十年前發生天安門事件的時候,有些西方觀察家說經濟發展遲早會把中國推向民主,理由有二,且彼此相關。首先,中國人民口袋有錢之後,就會開始要求民主,而人民的經濟狀況愈好,國家就愈難對抗這種壓力。其次,想要維持經濟成長,政治體制就必須改變,而民主是維持發展的唯一方案。所以這些西方觀察家認為,中國領導人若想繼續發展經濟,就只能接受民主化。

但如今看來,這兩個理由顯然都是那個時代,甚至是那個時代的西方人才會有的樂觀想法。當然,事後諸葛相當容易,不過只要仔細檢視東西雙方的歷史,即使回到一九八九年,我們可能也會做出不同的預測。歐洲的歷史,讓我們很容易相信經濟一旦發展,社會就會獲得更大的權力,迫使統治者徵求其他人的同意。歐洲的中世紀就是這樣,在商業革命之後,中央官僚體系無法有效地向城市徵稅,結果君主為了拿到錢,只好向各個城市討價還價,政治就此迎來早期民主。但宋代的中國卻截然不同,在商業革命發生後,中央政府利用快速的商業成長,建立鋪天蓋地的官僚體制來徵收間接稅,結果政治上不但沒有轉向合意治理,反而強化了國家權力。

當然,今日的中國和宋代有許多差異,但整體機制依然類似。這兩個時期的中國,商業都在政府的大量投資下快速發展,並為國家賺取顯著的利潤。而嶄新的通訊科技,也不但沒有侵蝕政府的集權控制,反而強化了它的控制能力。中國在宋代快速發展雕版印刷,並主動引導資訊的流動,科技文件可以自由傳播,政治文本則嚴加管控。當代的中國也一樣,「防火長城」以撲朔迷離的審查制度,塑造了極為類似的環境,科學交流非常自由,但只要一牽扯到政治,監控就無所不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