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命清潔隊!站立跟車收垃圾風險高,平均每年4死740傷

2018-09-06 08:00

? 人氣

清潔隊員肩負維護市容、為市民服務的責任,但因「垃圾不落地」的配套設施不足,造成搏命上陣的清潔隊員平均每年4人死亡、740人受傷。(陳明仁攝)

清潔隊員肩負維護市容、為市民服務的責任,但因「垃圾不落地」的配套設施不足,造成搏命上陣的清潔隊員平均每年4人死亡、740人受傷。(陳明仁攝)

每天晚上熟悉的音樂在外頭一響起,慢慢由遠而近,人們便知道該出門倒垃圾了,有時如若來不及走到巷子口,30、50公尺外的紅綠燈處還能趕上;就算晚了1、2分鐘出門,垃圾車已經悠悠地往前開,小跑幾步就能把垃圾交給站在後踏板的清潔隊員。維護市容、為市民服務,大概是清潔隊員給人最直接的聯想,可是這樣的「責無旁貸」,背後卻隱藏著平均每年4人死亡、740人受傷的傷亡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環保署的統計,從2005年到2017年,共有84名清潔隊員死亡,扣除掉上下班途中發生事故者,逾半的53人都是在執行勤務時死亡,也就是說,平均1年就有4名清潔隊員因為從垃圾車上跌落、遭其他車輛撞擊等原因而去世。受傷人數更是從2005年的581人,攀升到去年的865人,13年來平均1年就有740名清潔隊員受傷。

20180902-SMG0034_E02-2005-2017年清潔人員傷亡統計表
 

7月30日上午,嘉義市環保局清潔隊傳出有隊員在執勤時,摔落車外造成重傷,送醫4天後搶救不治宣告死亡;其實去年在花蓮玉里,亦有1名清潔隊員因相同的原因受傷,至今仍在癱瘓中,顯然這樣的死傷其實並不罕見。

為什麼清潔隊員需要站在車後?

當被點名的環保局忙著清點安全帽、反光背心等配備,亦或是追究駕駛責任時,環保工會聯合會(簡稱環保工聯)集結了桃園市、新北市等數個縣市的環保工會齊上環保署抗議,一針見血地喊出「反站立、要安全」的口號。倘若不是車輛行進時站立在車後作業,怎麼會跌落重傷?那為什麼清潔隊員需要站在車後呢?

環保工聯理事長蘇家源認為,根本原因在於沒有完善配套下就推出「垃圾不落地」政策。過去民眾丟垃圾並沒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一袋袋垃圾慣性堆在鄰里附近的電線桿,往往產生惡臭和髒亂,連帶清潔隊員的收運時間無法固定,出來巡一圈、電線桿四周復又堆滿垃圾,於是只好收到天亮。

20180817-專題配圖-清潔隊員垃圾車「反站立」訴求,行進時在垃圾車後斗的困境。新北市垃圾車收運現況。(陳明仁攝)
政府推動垃圾不落地、資源分類回收等政策,但在人力和設備都不足的情況下,隨車隊員只好站在車後車斗進行工作。(陳明仁攝)

起初政府推動垃圾不落地資源分類回收等政策,讓垃圾清運不再是24小時制,清潔隊員原也樂見其成。然而政策實施了,人力、車輛卻沒有跟上,沒有多餘的車輛放置廚餘堆肥桶,許多縣市只好在垃圾車後斗加裝平台;一台車內就只有一名駕駛、一名隨車隊員,隨車隊員既要幫市民承接垃圾、操作垃圾壓縮機,還得將廚餘桶搬上搬下。

各縣市以「沿街收運」為主,僅北市採「定點定時」

一般來說收運方式可區分為沿線收運定點收運,除了台北市全市都採用定點定時收垃圾以外,各縣市目前主要仍以沿街收運為主。以台北市為例,定時定點意指垃圾車會在一個收運點停留較長的時間,通常大約5-10分鐘左右,人口數較多的更可能停到30分鐘,點和點之間的距離也不會太短。如此隨車隊員有較充分的時間作業,垃圾車行進時也有餘裕坐到車裡面。

沿線收運方式,就像是一條收運路線上有密密麻麻的定點,30、50公尺就停一次,每次暫停2到3分鐘,有些縣市的清潔隊甚至會繞到民眾家門口「到府服務」,一趟下來隨車隊員很可能得不停上車下車幾百次,久而久之便形成隨車隊員連在車輛行進時都站在車後的情形。

20180821-清潔隊員垃圾車「反站立」訴求配圖,資源回收車。(顏麟宇攝)
台北市採「定點定時」收運垃圾,垃圾車會在一個收運點停留較長的時間,點和點之間的距離也不會太短,讓隨車隊員有較充分的時間作業。(顏麟宇攝)

在清潔隊服務近10年的小A,大多數時候擔任資源回收車的駕駛,偶爾也需支援擔當隨車成員,他提到雖然明白站在車後十分危險,開得再穩,車子也不免上下顛簸、轉彎,但有時車輛行進間仍有不得不站在車後的情況。

小A舉例,若民眾遞過來的回收物全都裝在一個袋子裡,那就要趁到達下個收運點前先分類完畢,「就等於說一隻手扶著、一隻手做事,完全是靠經驗,自己當下的一些判斷,來看安不安全。」也因此擔任隨車隊員者通常比駕駛更資深。

20180817-專題配圖-清潔隊員垃圾車「反站立」訴求,行進時在垃圾車後斗的困境。新北市垃圾車收運現況。(陳明仁攝)
隨車清潔隊員常在車輛行進中一手扶著、一手分類回收物,安不安全只能靠經驗判斷。(陳明仁攝)

死因前4名:車輛撞擊及跌落意外

根據環保署2005到2017年的清潔隊員因公死亡原因統計,執行勤務時的死因第一名是遭其他車輛撞擊,造成16人死亡,而因為從工作車上跌落、或站立後踏板摔落則導致了10人死亡,遭到工作車撞擊死亡者有5人,其他還有受重物撞擊、車禍、撞擊電線桿等因素。

20180902-SMG0034_E03-2005-2017死因統計前四名
 

除了標準的安全帽、反光背心、手套以外,各縣市環保局為了站立在後方的隨車隊員安全,加裝各式各樣的配備,扣環、安全帶、護欄……,可是對於蘇家源來說,唯有其他縣市也都實施定時定點收運,並劃設專門的垃圾車工作區,讓清潔隊員免於站立在車後方隨車作業,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而這也是環保工聯到環保署抗議時最主要的訴求。

事實上,早在2012年環保署就因應清潔人員的高傷亡率,制定《清潔人員工作標準作業程序手冊》函送給各縣市環保局。該手冊中,清楚寫道等工作人員都上車、繫好安全帶後,才能開車前往下一個定點;更甚者,站立還違反《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157條第1項,「雇主對搭載勞工於行駛中之貨車、垃圾車或資源回收車,不得使勞工搭乘於因車輛搖動致有墜落之虞之位置。」儘管這些規定一直存在,總是無法真正落實在清潔隊員身上。

20180821-清潔隊員垃圾車「反站立」訴求配圖。(顏麟宇攝)
要保護隨車清潔隊員的安全,環保工聯認為,唯有其他縣市也都實施定時定點收運,並劃設專門的垃圾車工作區,讓清潔隊員免於站立在車後方隨車作業,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顏麟宇攝)

垃圾收運屬地方自治事務,中央規範難落實

垃圾處理和收運,原本就屬於地方自治事務,在環保局直接聘用清潔隊的六都尚且如此;六都以外的縣市裡,清潔隊員的雇主是鄉鎮首長,中央的要求更是難以企及。反覆詢問清潔人員安全教育的中央主管機關,仍只能得到「將督促各縣市制定更完善的安全規範」、「加強督導」這些數年如一日的回應。

當談到清潔人員傷亡問題的癥結點,環境督察總隊副總隊長姜祖農自己也認為,垃圾車後斗之所以要站人乃是為了配合沿街收運的便民作法,他坦承:「假如我們都能實施定點定時專區,讓清潔隊員都在車裡面、不站在車後面,抵達專區實再下車服務民眾,這樣子是最好的方式。」

姜祖農表示,中央訂的是原則,如何執行則是地方的事宜,「畢竟地方是自治體,他們要去解決他們產生的問題,因地制宜,假如中央去規範22縣市都要符合一定的標準,我是覺得有點強人所難。」最後姜祖農僅承諾,1個月內會召集各縣市,共同檢討《清潔人員工作標準作業程序手冊》是否有哪些需要修正、補強的地方。

20180807-環保工聯「反站立!要安全!要求環保署落實勞安規範,聲援嘉義工傷隊員」行動,環保署督察總隊副總隊長姜祖農(中右)接受環保工聯理事長蘇家源(中左)陳情。(陳明仁攝)
環保工聯曾發起「反站立、要安全」抗議活動,要求中央主管機關落實各地方垃圾清運時的勞動安全規範。環保署督察總隊副總隊長姜祖農(前排右)接受環保工聯理事長蘇家源(前排左)陳情。(資料照,陳明仁攝)

垃圾車沿街收運的方式行之有年,若要改變談何容易?環保工聯也反應,隨著選舉將至,清潔隊的職務和服務範圍只會越來越廣。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專員劉念雲舉例,先前曾經聽聞地方里長候選人把增設收運點當成政見之一;她也看過有新聞報導民眾車子停在鳥巢下,車外積了鳥屎,所以打1999要求清潔隊員去把鳥巢摘下來。

除了垃圾收運、資源回收、道路清掃以外,颱風天處理倒塌的路樹、清除河裡死魚也都是家常便飯,對此小A雙手一攤說:「只要1999民眾一投訴、新聞一報,就又是我們要去做。」小A提到,工會長年向環保局反映人手不足,可是這麼多年下來,人數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

20180717-台北市清潔隊員。(顏麟宇攝)
清潔隊員的工作龐雜,除了垃圾收運、資源回收、道路清掃,颱風天處理倒塌的路樹、清除河裡死魚也都是份內之事。圖為清潔隊員在烈日下工作。(顏麟宇攝)

工傷協會為清潔隊員請命:沒人沒配備怎麼出勤?

工傷協會專員劉念雲指出,不論這些職務到底是不是清潔隊員的工作範圍,更重要的是,當市府機器在運轉、想讓人民感受到使命必達,就必須有像清潔隊員這樣的存在來完成這些事。「可是長期這些勤務下來時,清潔隊員也是你的市民,到底有沒有考慮到清潔隊員是否在充足的人力和配備下才去出勤?」她反問。

20180807-環保工聯「反站立!要安全!要求環保署落實勞安規範,聲援嘉義工傷隊員」行動,出示清潔隊員隨車站立照片 。(陳明仁攝)
工傷協會專員劉念雲(前)說,垃圾不落地實施20年來,街道變整潔了,但卻沒有人去追問政策的改動中,清潔隊員的人力和配備要有什麼樣的補強,才不會讓他們發生職災。(資料照,陳明仁攝)

劉念雲說,垃圾不落地實施20年來,街道變整潔了,但卻沒有人去追問政策的改動中,清潔隊員的人力和配備要有什麼樣的補強,才不會讓他們發生職災。「我覺得這也是在跟市民對話,市民如果想要一個更美好、更清潔的生活環境,他可能得準備負起一些責任,比如他同不同意市府的議會裡,提出更好的預算給清潔隊員,否則沒人沒車沒配備,他怎麼為我維護生活環境?」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羿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