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台灣政治

2023-08-27 07:20

? 人氣

顯見二戰時的日本並不把中國當成敵人,最多只是把蔣中正領導的重慶國民政府視為英美扶植的親西方政權而已。蔣中正對日軍的抵抗,或許在政治還有軍事上給日本帶來不少麻煩,但並不足以讓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持續把中國視為自己的主要敵人。日本的頭號對手始終是美國,在這方面無論是大陸人還是台灣人都過度高估了自己在這場戰爭中的地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戴墨鏡穿西裝者為汪政府華北政務委員會教育總署督辦蘇體仁,他在戰後追隨閻錫山來到台灣,搖身一變又成為了黨國大老。類似他這樣背景的人,在國民黨體系裡其實為數不少。(國史館)
戴墨鏡穿西裝者為汪政府華北政務委員會教育總署督辦蘇體仁,他在戰後追隨閻錫山來到台灣,搖身一變又成為了黨國大老。類似他這樣背景的人,在國民黨體系裡其實為數不少。(國史館)

誰說外省人都抗日?

把1931年到1945年,或者1937年到1945年的本省人打成親日派,然後再把1931年到1945年,或者1937年到1945年的外省人都打成抗日派,是不分極統還是極獨的政治人物都愛操縱的政治動員手段。或許隨著台灣族群日益走向融合,此種操縱手段越來越難對台灣的主流民意發生影響,但總是能吸引到極端人士的參與。

到了最後,歷史真相必須退位於族群矛盾之後,以確保極統或者極獨的政治人物獲取利益。筆者聽到過最離譜的一種說法,是指1945年後有300萬日本人被國民政府默許留在台灣,他們的後代就是今日民進黨的主力。若按照這樣的說法,所有1945年台灣光復以後來台灣的外省人每一個都是抗日的,這樣的論述在深藍還有深綠族群中同樣有大量的信奉者。

可事實上,有大量來台灣的外省人其實在日本投降前是效忠滿州國或者汪精衛政權的親日派。他們有些人還沒等到政府遷台,在光復初期就透過各種手段來到台灣,目的是躲避政府的漢奸審判。台灣對於擁有日語能力的他們,本來就是如魚得水。等到了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失去大陸,出於對統治台灣的需要招募了更多的親日派來到台灣。

因此不只是軍隊裡有為數不少的前和平建國軍或滿洲國軍,就連國民黨裡的大老也有不少其實是戰時接受過日本恩惠的親日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前立法院院長梁肅戎。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的統治正當性,來自於中華民國政府的對日抗戰,這些受惠於中華民國體制的前親日派,當然不會對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統治來源提出挑戰,還必須要設法將自己打扮成抗日派的模樣。

而且為了取信中華民國政府,他們對待日本的態度有些時候甚至還要比抗戰時真正的抗日派更為強硬,使得他們更容易在兩蔣父子去世後轉型為深藍領袖。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梁肅戎那一代人總是能與江澤民、李光耀等大陸或者新加坡的前親日派相處融洽。因為他們在戰後相當長的時間為了生存,同樣必須要以強烈抗日派的身份識人,這是一條許多人都曾經走過的路。

嚴格意義上來講,太平洋戰爭是美日兩國爭奪西太平洋霸權,無論是兩岸還是英國,甚至蘇聯都只是配角。(圖:作者提供)
嚴格意義上來講,太平洋戰爭是美日兩國爭奪西太平洋霸權,無論是兩岸還是英國,甚至蘇聯都只是配角。(圖:作者提供)

美日戰爭下的配角

會產生如此多的認同錯亂,筆者認為最大的原因在於多數的大陸人和台灣人沒有認清一個事實,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或者太平洋戰爭的主角始終只有兩個,那就是美國跟日本。太平洋戰爭本質上,就是一場美國與日本爭奪西太平洋霸權地位的戰爭,哪怕是1937年到1941年這段時間,國民政府對日本的抵抗某種意義上也是美國對日本的代理戰爭。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