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台灣政治

2023-08-27 07:20

? 人氣

8月5日在高雄舉辦的「高座會」80周年紀念活動,紀念8,400名在二戰末期到日本替日本海軍航空隊造飛機的台灣少年工,這個活動表面上看似都是本土派參加,可事實上當年的少年工中也有不少後來成為泛藍陣營的領袖,比如前國民黨黨史會主任委員陳鵬仁,甚至侯友宜的父親都是他們的成員。(圖:作者提供)

8月5日在高雄舉辦的「高座會」80周年紀念活動,紀念8,400名在二戰末期到日本替日本海軍航空隊造飛機的台灣少年工,這個活動表面上看似都是本土派參加,可事實上當年的少年工中也有不少後來成為泛藍陣營的領袖,比如前國民黨黨史會主任委員陳鵬仁,甚至侯友宜的父親都是他們的成員。(圖:作者提供)

筆者雖然是軍事迷,但是會投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研究,還有對參加過二戰的老兵進行口述歷史,還是有相當大的程度是受到台灣政局的影響。我成長於90年代,那個時候台灣剛剛解嚴,許多威權時代不宜談論的歷史故事一時之間成為顯學。包括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還有孫立人案的歷史,不斷衝擊著我對教科書上歷史偉人的觀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蔣中正父子甚至於國父孫中山,都下了我心中的神壇,雖然事後知道他們也不容易的地方,但我從此不會再把任何一個歷史或者政治人物當神看。這是90年代台灣「自由化」的最大好處,可是伴隨著「自由化」而來的,是政治人物刻意對許多傳統價值觀的顛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就給了極獨派人士操縱「去中國化」的空間。

他們刻意去挖掘台籍日本兵的歷史,以兩蔣父子在戒嚴時代忽視,進而壓制台籍日本兵的權益為由,強調經歷了40年的發展後其實已經逐漸走向融合的外省人和本省人為「非我族類」。更為激進者則主張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台灣屬於大日本帝國的一部份,所以發生在大陸的中國對日抗戰歷史不只與台灣人毫無關係,而且二戰時的台灣與中國還是「敵國」。

於是極統派人士做出回應,真的把二戰時的台灣人都打成了親日皇民,鼓吹國共兩軍如何精誠合作抵抗日本,最終攜手合作光復台灣。獨派人士以二戰時的台灣非中國為由,無疑是要拉開兩岸之間的距離,讓台灣更加融入以美日為代表的「國際反中陣線」。統派則希望強化兩岸連結,推動所謂第三次國共合作,推動台灣遠離美日陣營。

幸好筆者在90年代那段台灣統獨意識對抗最為激烈的年代,回到了南加州求學,得以遠離那些不健康的紛爭。事實上回頭審視獨派或者統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論述,其實都存在著嚴重的問題。雙方都在捏造或者誇大歷史,甚至於製造謊言來服務自己的政治目的。所以筆者在此利用機會,好好疏離出歷史真相,期望能幫助台灣走出歷史漩渦。

台灣的左翼統派大老陳明忠,其實也是台籍日本兵出身。(圖:作者提供)
台灣的左翼統派大老陳明忠,其實也是台籍日本兵出身。(圖:作者提供)

台籍日本兵不等於台獨

首先筆者要講的第一件事情是台籍日本兵不等同於支持台獨,事實上許多二戰時加入日軍的台灣人有頑強的中國意識,因此無論是在香港、海南島、馬來半島還是菲律賓都有台籍日本兵主動投降國共抗日游擊隊的案例。而且就算當下沒有中華意識,等到台灣光復後產生中華意識者也不是沒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2019年底過世的統派大老陳明忠。

陳明忠不只是統派,而且還是強烈主張台灣「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紅色統派。台籍日本兵不等於台獨,同樣的統派不等於就支持國民黨,所以陳明忠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時加入「二七部隊」反抗國民黨。事後陳明忠多次遭受兩蔣父子關押,還在70年代差點成為最後一位被判處死刑的政治犯,並得到海外台灣人團體的聲援。

戰時總計有20餘萬台灣人效力日軍,其中80,433人為軍人,他們或者他們的後代確實有人走上反對國民黨的道路,但是從陳明忠的案例來看反國民黨絕對不等於台獨。有不少人選擇了中共做為選項,就連後來變成台獨大老的台籍日本飛行員黃華昌,也差點偷渡到東北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就可以看出加入日軍不等於拋棄中華意識。

更何況其實在戰後加入國民黨體系的台籍日軍,根據筆者的瞭解其實還不少。如果把範圍擴大到軍屬、警察、保甲長還有皇民化家庭的話,戰後進入國民黨體系可能還是主流。畢竟蔣中正、何應欽以及張羣等國民黨元老都有親日色彩,因此日據時代的本省親日派在他們統治下日子過得還算滋潤,並且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今日國民黨本土派的前身。

不只今天為數不少的國民黨立委、議員來自於這樣的家族,就連許多民進黨領袖,他們在日據時代親日的家族長輩到了光復後也是選擇靠攏國民黨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硬是要把台籍日本兵與台獨等概念畫上等號,實際是過於簡化歷史。許多台籍日本兵因為有中華意識而暗中反抗日軍,可難道那些不反抗日軍的台籍日本兵就一定沒有中華意識嗎?

抗戰時存在著親日的中國、親美的中國以及親蘇的中國,親日的中國隨著日本戰敗滅亡,親美的中國被趕來了台灣,親蘇的中國則取了蘇聯而代之。(國史館)
抗戰時存在著親日的中國、親美的中國以及親蘇的中國,親日的中國隨著日本戰敗滅亡,親美的中國被趕來了台灣,親蘇的中國則取了蘇聯而代之。(國史館)

中日兩國是敵國嗎?

事實上親日的台灣人,仍可能有強烈的漢族或者中華意識。何以見得?二戰的中日兩國不是敵國嗎?有中華意識的台灣人怎麼可能參加日軍?筆者對此只能說,無論是統派還是獨派都太看得起當時的中國了。事實上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到1945年戰爭結束為止,日本從來就沒有以國家的名義對中國宣戰過。

不是蔣中正領導的國民政府在1941年12月9日對日本宣戰了嗎?蔣中正是代表中國對日本宣戰了,可不代表日本在外交上承認蔣中正領導的重慶國民政府代表中國啊,事實上真正被日本宣戰的國家只有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南非、荷蘭以及葡萄牙。日本沒有對中國宣戰,在於日本承認的中國合法政府為汪精衛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

戰時有大量懷抱祖國認同的台灣人進入南京國民政府或者滿洲國服務,扮演日本人與中國人溝通的橋樑。其中最有名者,莫過於擔任滿洲國外交部長的謝介石。不久前去世的統派大老黃光國,其父親黃子正還當過滿洲國皇帝溥儀的御醫,他們父子倆的中華意識可強烈的很。所以中日兩國到底是不是敵國?從當今兩岸國共政權的立場可能是,但是從日本的角度來看卻不盡然。

甚至於從石原莞爾「最終戰爭論」的角度出發,中國、日本以及滿洲國是足以組成東亞聯盟的天然盟友。後來的日本政府,也是以東亞聯盟理論為基礎發展出大東亞共榮圈的。最近剛當上中共外交部長的王毅,還曾以類似的概念奉勸當今的日本與南韓政府「無論頭髮染的再黃,鼻子修的再尖,也變不成西方人」,呼籲日韓與中共合組亞洲大家庭。

顯見二戰時的日本並不把中國當成敵人,最多只是把蔣中正領導的重慶國民政府視為英美扶植的親西方政權而已。蔣中正對日軍的抵抗,或許在政治還有軍事上給日本帶來不少麻煩,但並不足以讓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持續把中國視為自己的主要敵人。日本的頭號對手始終是美國,在這方面無論是大陸人還是台灣人都過度高估了自己在這場戰爭中的地位。

戴墨鏡穿西裝者為汪政府華北政務委員會教育總署督辦蘇體仁,他在戰後追隨閻錫山來到台灣,搖身一變又成為了黨國大老。類似他這樣背景的人,在國民黨體系裡其實為數不少。(國史館)
戴墨鏡穿西裝者為汪政府華北政務委員會教育總署督辦蘇體仁,他在戰後追隨閻錫山來到台灣,搖身一變又成為了黨國大老。類似他這樣背景的人,在國民黨體系裡其實為數不少。(國史館)

誰說外省人都抗日?

把1931年到1945年,或者1937年到1945年的本省人打成親日派,然後再把1931年到1945年,或者1937年到1945年的外省人都打成抗日派,是不分極統還是極獨的政治人物都愛操縱的政治動員手段。或許隨著台灣族群日益走向融合,此種操縱手段越來越難對台灣的主流民意發生影響,但總是能吸引到極端人士的參與。

到了最後,歷史真相必須退位於族群矛盾之後,以確保極統或者極獨的政治人物獲取利益。筆者聽到過最離譜的一種說法,是指1945年後有300萬日本人被國民政府默許留在台灣,他們的後代就是今日民進黨的主力。若按照這樣的說法,所有1945年台灣光復以後來台灣的外省人每一個都是抗日的,這樣的論述在深藍還有深綠族群中同樣有大量的信奉者。

可事實上,有大量來台灣的外省人其實在日本投降前是效忠滿州國或者汪精衛政權的親日派。他們有些人還沒等到政府遷台,在光復初期就透過各種手段來到台灣,目的是躲避政府的漢奸審判。台灣對於擁有日語能力的他們,本來就是如魚得水。等到了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失去大陸,出於對統治台灣的需要招募了更多的親日派來到台灣。

因此不只是軍隊裡有為數不少的前和平建國軍或滿洲國軍,就連國民黨裡的大老也有不少其實是戰時接受過日本恩惠的親日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前立法院院長梁肅戎。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的統治正當性,來自於中華民國政府的對日抗戰,這些受惠於中華民國體制的前親日派,當然不會對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統治來源提出挑戰,還必須要設法將自己打扮成抗日派的模樣。

而且為了取信中華民國政府,他們對待日本的態度有些時候甚至還要比抗戰時真正的抗日派更為強硬,使得他們更容易在兩蔣父子去世後轉型為深藍領袖。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梁肅戎那一代人總是能與江澤民、李光耀等大陸或者新加坡的前親日派相處融洽。因為他們在戰後相當長的時間為了生存,同樣必須要以強烈抗日派的身份識人,這是一條許多人都曾經走過的路。

嚴格意義上來講,太平洋戰爭是美日兩國爭奪西太平洋霸權,無論是兩岸還是英國,甚至蘇聯都只是配角。(圖:作者提供)
嚴格意義上來講,太平洋戰爭是美日兩國爭奪西太平洋霸權,無論是兩岸還是英國,甚至蘇聯都只是配角。(圖:作者提供)

美日戰爭下的配角

會產生如此多的認同錯亂,筆者認為最大的原因在於多數的大陸人和台灣人沒有認清一個事實,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或者太平洋戰爭的主角始終只有兩個,那就是美國跟日本。太平洋戰爭本質上,就是一場美國與日本爭奪西太平洋霸權地位的戰爭,哪怕是1937年到1941年這段時間,國民政府對日本的抵抗某種意義上也是美國對日本的代理戰爭。

中國人也好,台灣人也罷,都不是這場戰爭的真正主角,完全沒有決定戰後太平洋地區戰略走向的能力。就如同二戰末期的歐洲戰場,真正的主角其實也只有蘇聯、美國以及德國,恐怕連英國都已經淪為了配角。蔣中正與他領導的中央軍嫡系部隊,因為被美國視為拖住日軍攻勢的關鍵力量,還得到美國的軍事援助,還算是眾多配角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

至於其他的中國人,包括非中央軍部隊的雜牌軍、中國共產黨、滿洲國以及汪精衛政權在內,都只是配角中的配角。他們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基本上就把重心都放在保存實力上,等待美日打出一個結果後再決定與勝利的那方站在一起。若無蔣中正堅守盟國的立場,拒絕停止與日本之間的戰爭,基本上整個中國對太平洋戰爭的態度已經是「事不關己」了。

而台灣人從日本的角度出發,同樣是配角中的配角,這點其實可以從日軍只讓不到10萬的台灣人成為軍人看得出來。整體而言,日本雖然不把中國當成敵國,但是對同樣屬於漢民族的台灣人還是不敢相信。日本政府絕對不敢將台籍日本兵大規模投入到中國戰場上,只能盡量派他們到東南亞或者太平洋與英美作戰。

事實上台灣人被允許成為日本軍人,也是要等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才開始。台灣人亦不被允許集體編成一個作戰單位與盟軍作戰,而是被打散後編入日軍的單位跟日本人、朝鮮人並肩作戰。因此在日軍裡的台灣人,很難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被編入紐澳軍團的紐西蘭人或者澳洲人一樣產生國族意識,與獨派所試圖創造的歷史更是相距甚遠。

二戰時的日本不屬西方陣營,擁抱皇民史觀對推動台灣與歐美等價值同盟國家毫無幫助。(圖:作者提供)
二戰時的日本不屬西方陣營,擁抱皇民史觀對推動台灣與歐美等價值同盟國家毫無幫助。(圖:作者提供)

擁抱皇民史觀與美國更遙遠

既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本質是美國與日本之間的霸權爭奪戰,中國人不過是在美國領導的自由陣營與日本領導的大東亞共榮圈之間選邊站的配角,那麼過度的把美日綑綁在一起的觀念也是有問題的。因為美日同盟是在1952年日本獨立後才形成的,而且這個以《美日安保同盟》為基礎的關係並不平等,主要還是以美國為支配地位。

美國之所以在這之中扮演支配地位,最大的原因就是來自於1945年8月15日的日本戰敗,而1945年以前的日本之所以遭到全面否定,根本上還是來自於美國而非中國的意思。甚至某種程度上,南京大屠殺也是美國用來合理化對日本投下原子彈的理由而已。中國固然沒有被日本擊敗,但事實上也沒有在戰場上擊敗日本,並不具備徹底否定戰前日本的能力。

換言之,今日否認二戰日本的全球史觀實際上是來自美國而非中國,在這樣的情況下去肯定1945年以前由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或者美化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其實沒有辦法拉近台灣與美國的距離,更不可能讓台灣更融入當今的美日同盟體系。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空背景,美國的立場始終是盡一切可能鼓勵重慶拖住日本,還非常擔心援助中國不夠會導致國民政府對日妥協。

協助國民政府抵抗日本的歷史,同樣賦予了美國在戰後亞洲站穩腳跟的正當性,這是何以飛虎隊的歷史在美國會大受歡迎的原因。部分獨派人士為了反對國民政府戰後接收台灣,否定飛虎隊的歷史,甚至還批評盟軍對台灣的轟炸,並且將相關責任轉嫁到國民政府身上的行為,其實並不利於台灣發展對美關係。

也難怪民進黨政府對所謂台北大轟炸的歷史,在2016年執政以前和2016年執政之後完全不同,到現在完全判若兩黨。如今的日本自衛隊早已不是大日本皇軍,講更直接一點就是美國領導下的日本版和平建國軍,台灣方面怎麼可能透過美化戰時的日本來推進與美國的關係?相信讀到這裡,也就不難發現獨派的論述其實沒有辦法幫助台灣融入美日陣營。

就算同樣屬於抗日陣營,中華民國與中共的觀點也是南轅北轍,前者強調中美合作戰勝侵略者,後者則更偏重國共合作。(美國國家檔案館)
就算同樣屬於抗日陣營,中華民國與中共的觀點也是南轅北轍,前者強調中美合作戰勝侵略者,後者則更偏重國共合作。(美國國家檔案館)

不一樣的抗戰史觀

最後則是同樣主張紀念抗戰,否定日本侵略罪行的人也並非通通都是一條心。所謂國共合作的抗戰史觀經不起考驗,多數參加過對日抗戰的國軍老兵也不認可這樣的歷史敘述,大多數的中華民國派仍認為對日抗戰的勝利是以中華民國與美國的合作為基礎取得的,這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真實情況也是比較符合的。

即便是在兩岸關係最為融洽的馬英九時代,雙方還是沒有辦法就到底誰領導抗戰的問題取得共識,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台灣的歷史論述絕對不會只有親日與抗日或者台獨與統一那麼簡單的二分法。重視抗戰的人,未必就一定反對今日的台灣與美日結盟,畢竟某種程度上今天的日本政府可能更像78年前那個親美的國民政府。

反倒是從王毅的大東亞共榮圈論點來看,某些中共政權的行為更像二戰時的大日本帝國,畢竟其目的如同日俄戰爭以後的日本,是為了要推翻西方主導下的亞洲秩序。中共所意圖建立的抗戰史觀,當然會與美國和中華民國的版本有相當差距。就如同俄羅斯現在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論述,肯定與北約會員國的描述不太一樣。

過去改革開放之初,中共需要來自歐美與港台的投資,曾經在抗戰史的敘述上有所妥協,對美軍和國軍的貢獻予以相當程度表揚。可如今中共與美國呈現高度對立的狀態,兩岸關係也還在惡化之中,自然不可能如同2017年以前那般肯定美軍和國軍的貢獻。因此8路軍與新4軍再度成為中共抗戰史論述中的主角,就算要宣揚國軍的抗戰事跡,也必須要以雜牌軍為主。

當然也因為除了連戰與洪秀柱外,多數國民黨精英無論在現實上有多麼的諂媚共產黨,都沒有膽子真正擁抱中共的第三次國共合作史觀,使得北京難以透過抗戰歷史對台灣進行統戰。再加上8路軍與新4軍抗戰參與有限,對同盟國戰勝日本難以產生如中央軍的關鍵性影響,更別提像美軍一樣產生主導性的影響,近年來大陸對抗戰的宣傳已大幅減少,轉而彰顯抗美援朝的歷史地位。

學習新加坡,包容並將抗日與親日史觀融為一體,才能走出歷史的陰影,圖為新加坡晚晴園,其屋主張永福既是革命元老,在二戰時也是親日派領袖。(圖:作者提供)
學習新加坡,包容並將抗日與親日史觀融為一體,才能走出歷史的陰影,圖為新加坡晚晴園,其屋主張永福既是革命元老,在二戰時也是親日派領袖。(圖:作者提供)

台灣該如何面對二戰?

顯然過度讚揚二戰的日本,對當今台灣融入美日同盟體系沒有幫助,還會造成反效果。極端的反日,則除了會落入中共的統戰陷阱外,對台灣突破外交困境其實也沒有助益。事實上就連中共本身,對日本的排斥也會隨著環境而改變,該諂媚日本的時候甚至比台灣的極端獨派還要過分,因此過度的親日或反日都沒有必要。

台灣該如何看待二戰?首先無論是統派還是獨派,是國軍的後代還是日軍的後代,都要先認清自己在二戰時的地位只是配角不是主角,就能降低對彼此之間的仇恨。二戰時的國軍沒有來到台灣作戰過,轟炸台灣的盟國軍機90%隸屬美軍,中華民國空軍只參加了兩次對台灣的空襲行動,且第一次的主導者是蘇聯,第二次的主導者是美國,何以要成為台灣百姓痛恨的對象?

如果真的要譴責盟軍對台灣的空襲,筆者並不反對,但是去找國軍,尤其是找國民黨實在是找錯了對象。期待有一天台灣人真的站到內湖的美國在臺協會門口,要求美國政府對當年轟炸台灣的行為有所表示,否則炒作這些議題毫無必要。然後台灣人在二戰時參加日本兵,多數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他們真正到中國戰場上參戰的人數極少。

而且就算台灣人被派到中國戰場,真正在前線作戰的也是少數,多數都是在後方擔任通譯。日本在中國戰場上的各種暴行,著實與台籍日本兵無關。部分看守集中營的台籍士兵,確實對盟軍戰俘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刑,但那是他們與英國、澳洲、紐西蘭、荷蘭以及美國之間的事情。台灣的外省族群或者統派,根本沒有必要去痛恨參加日軍的台灣人。

等到彼此有更多的理解之後,接下來雙方要做的是包容與接納彼此不同的史觀,外省人應該理解台灣人身為殖民地次等公民的不容易.本省人也該理解外省人經歷過大江大海的各種辛酸。台灣完全可以效法新加坡的做法,將抗戰國軍與台籍日本兵的歷史融為一體,成為全體台灣人共同的歷史記憶。唯有在彼此尊重的情況下,台灣才能同時得到美國、日本還有中共的認可與尊重。

*作者為軍事史研究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