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康專文:那廂升起過一朵蘑菇雲

2023-08-09 05:50

? 人氣

這是因為,第1,美國不能對從未對它造成重大危脅的敵人使用原子彈,這是一種倫理在起作用;第2,一個由「開放性社會」進行的戰爭,是一場被公眾在媒體前面「欣賞」著和監督著的沒有軍事祕密的公開化的戰爭,這種公開化的另一面,是公眾的心理和情緒注定要被硝煙殺戮激出恐懼、厭惡和良知來的。越戰的這種效果對美國人來說,一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人的打擊,這使得美國在越戰中否定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英雄形象,甚至成為美國文明及其法制體系的一場危機。(鑒於這種教訓,美國對在1990年進行的波斯灣戰爭就實行了新聞管制,以致公眾從電視螢幕上看到的戰爭,宛如任天堂的電子遊戲,仗打贏了,美國人自越戰被挫傷的的自尊也跟著回來了。)第3,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克勞塞維茲所說的手段和目的之間的不相適應,北越人是被信仰(馬克思主義)、狂熱的民族情緒和專制維持的紀律所驅使的,胡志明宣布他的戰士甘願以10比1的比例同美國幹到底,美國社會沒有這種意志力,這是這場戰爭的基本矛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工業文明給了人類阿拉丁神燈裡另一個恐怖的精靈(Genie),遠沒有迪士尼卡通《阿拉丁》裡的精靈那麼可愛,但他到誰手裡聽誰使喚的脾氣未改,只是到發達國家手裡的那個,被限制的反而要多,因為文明社會從經濟結構、政治制度到文化心理都會捆綁他,叫他絕對鬥不過巫師賈方手裡的那個凶惡的精靈。後冷戰時代的一大特色,是核武器落入一批區域霸主和宗教狂之手,核引爆點從西歐和中蘇邊界挪到以阿對峙的中東和印巴對峙的南亞,不確定性大為增高。對還在「核俱樂部」門檻外的大部分國家來說,他們只有被恐嚇的份兒。台灣海峽已經平靜了20年,難道會成為下一個新的核引爆點?

八九流亡後初到台灣,我就說過一種「文弱」的印象,惹得很多人不快。我說那種印象的參照系是大陸的野蠻。我們是被核恐嚇過的一代人,也是挖過防空洞的一代人。我們在一種「原子彈文化」中長大的,知道毛澤東的霸氣來自哪裡。八億人都是他手裡的籌碼,所有城市的地下都被他一聲令下挖空,西南的大山裡鑿了無數的巨型廠房。今天,誰有證據說,毛的核性格不會遺傳給他的第3代傳人呢?我只是覺得,冷戰雖逝,冷戰所孕育的核性格會活下來。溫柔富貴鄉裡的人們,多少也要瞭解一點這種核性格核文化,才不致恐嚇一來就亂了陣腳。同時,戒嚴體制不復存在,政治家在一個開放社會裡能玩的牌不多,能冒的風險很有限,民意也是變幻莫測、趨利避害的,這是民主的代價。我想最要緊的是,別忘了對岸不只是市場和山河,那裡曾升起過一朵蘑菇雲。

台北書展大獎得主蘇曉康最新力作《海慟》(印刻)
台北書展大獎得主蘇曉康最新力作《海慟》(印刻)

*作者為中國80年代報導文學代表人物之一,八九民運之後流亡美國迄今。授權轉載。本文為作者新著《海慟》(印刻),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