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泉湧觀點:全球暖化危機─亞洲極端氣候災難愈發嚴峻且趨常態化

2023-04-20 05:50

? 人氣

2020年7月21日孟加拉首都達卡大雨,人與車輛在水深及腰的路上前進。(資料照,圖/Sk Hasan Ali)

2020年7月21日孟加拉首都達卡大雨,人與車輛在水深及腰的路上前進。(資料照,圖/Sk Hasan Ali)

壹、極端氣候增強亞洲許多國家嚴重水患

2020年亞洲許多國家爆發水患,孟加拉有1/3的土地成為水鄉澤國,影響280萬居民;日本九州遭受大範圍強降雨,熊本縣有數十人因此罹難,百萬人遷離;中國50年來最劇烈的暴雨,造成嚴重水患和土石流,共約3,789萬人受災;印度東北部,有約680萬人遭受水災影響,尼泊爾及印尼也都因水患造成重大災難;水患已是亞洲許多國家的夢靨,每年都會發生的「平常」現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1年因全球氣候變遷而越來越極端的天災,導致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蒙受更慘烈的死傷和損失。印度孟買聖克魯斯2021年7月共下了864.9毫米的降雨量;而中國河南鄭州7月20日的單日降雨量竟達552.5毫米。事實上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稱,2021年中國夏季的天氣面臨比往常更多的極端天氣事件,某些地區的降水量可能比正常情況高20~50%,黃河等主要河流幹道爆發嚴重洪災。

2021年7月20日中國河南省因暴雨成災。(資料照,美聯社)
2021年7月20日中國河南省因暴雨成災。(資料照,美聯社)

2022年6月受季風風暴和連日暴雨,孟加拉和印度東北部地區嚴重豪雨成災,兩國合計至少110人喪命、數以萬計的房屋遭滅頂。過去南亞雨季通常從6月才開始,但2022年的豪雨卻提早在3月就襲擊印度東北和孟加拉,錫爾赫特省遭逢122年來最嚴重的洪災。以茶葉聞名的印度阿薩姆邦相較以往的6月平均降雨量,增加了134%,約33萬人住進避難所。孟加拉平均氣溫自1976年至少已上升0.5℃,2022年6~8月出現8場大豪雨,奪走將近千條人命。

貳、我國天然災害已由過去颱風與水患類型轉為大旱型噩夢

依據我國1958~2021年天然災害統計,每年皆會發生天然災害,最少1年發生1次,最多發生14次。平均從1958~1987年30年間每年4.1次,上升至1988~2017年的每年7.8次。颱風災害占66%,水患22%,地震8%,其它類型占4%,主要災害為水文類。然而2020~2021臺灣卻遭逢「百年大旱」,日月潭4大碼頭均被迫暫時關閉。2023年1月10日中央氣象局指出,2020~2023年連續1,235天,即3年4個月台灣未受颱風侵襲,創史上最久記錄,因而遭逢比百年大旱還惡劣的旱象。隨著氣候變遷加劇,過去「十年一大旱」的說法,正在快速縮短間距中,對正發展產業的高雄和台南形成大威脅。2023年4月5日,日月潭水庫水位離滿水位,首度超過8公尺。2022年6月~2023年3月,新竹以南測站累計雨量為近70年第4少雨量,接近「百年大旱」窘狀。

臺灣乾旱期間除進行人工降雨外,民間則舉行媽祖祈雨儀式。(資料照,圖/2021.03.07 BBC News)
臺灣乾旱期間除進行人工降雨外,民間則舉行媽祖祈雨儀式。(資料照,圖/2021.03.07 BBC News)

参、印度喜馬拉雅山區頻發生雪崩與土石流災難

2021年4月23日印度北阿坎德省傑莫利縣發生雪崩,引起多處土石流,使聯外道路遭到阻斷,至少8人喪命。2022年10月4日印度喜馬拉雅山的「卓帕帝旦大-2號」山峰發生雪崩,當時隸屬印度國防部的內魯登山學校的登山隊伍,34名學員與7名教練遭雪崩活埋,有10人不幸罹難,還有20多人下落不明,為印度登山史上第一次,如此龐大的登山學員隊在雪崩中喪生。2023年4月5日,印度東北部喜馬拉雅山脈附近,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山下,連接乃堆拉和錫金省首府之甘托克公路,鄰近西藏邊境山區,發生大規模雪崩,造成至少7人死亡、17人受傷以及不明人數的遊客受困在雪下。

2023年4月5日印度喜馬拉雅山脈附近雪崩,救難隊搶救受困遊客。(資料照,圖/Reuters)
2023年4月5日印度喜馬拉雅山脈附近雪崩,救難隊搶救受困遊客。(資料照,圖/Reuters)

肆、侵襲亞洲颱風強度增強,並偏往緯度較高國家

一般而言,颱風在高緯度地區,會因為溫度降低而消退;但若海水增溫,會讓颱風的能量,在中高緯度地區仍得到支撐,如日本、北韓和中國等近年反常頻受熱帶風暴侵襲事件。2019年10月哈吉貝颱風,往日本移動時因日本外海溫度較高,致颱風能維持中度強風暴雨,是日本61年來最強颱風,影響期間關東及東北地區降下破記錄的豪雨,造成全日本20條水系內140處溢流或潰堤,至少49人死亡及14人失蹤。2022年9月19日颱風南瑪都在鹿兒島市登陸,帶狂風豪雨重創日本西南部,引發土石流造成1人死亡。颱風南瑪都被美軍認定為「超級颱風」,其最大瞬間風速,相當於瞬間颳起等同龍捲風般的猛烈風勢。

2019年9月7日颱風玲玲,侵襲朝鮮半島,是歷史上首個登陸北韓的颱風,造成嚴重災情,至少5人死亡,9日適逢北韓國慶日,雖建國71周年受颱風影響並未舉辦慶祝活動。2020年8月27日巴威颱風又登陸北韓平安北道,成為連續兩年第2個中度颱風級登陸北韓的熱帶氣旋。

2021年7月颱風煙花2次登陸中國東部地區,25日於浙江省舟山市登陸;26日在浙江嘉興平湖市沿海再次登陸。2021年9月9日颱風康森移向海南島一帶所帶來的危機還未解除,9月13日中國又面臨颱風燦樹的威脅。2021年11月2日熱帶氣旋尼格逼近珠江口,從10月27日到11月2日,前後西行超過2,500公里逼近中國華南沿海,生命力之頑強,在深秋季節實屬不易。

2022年7月2日颱風芙蓉在廣東省茂名市沿海登陸,海南三亞市雨量破單日歷史記錄。2022年9月17日,梅花颱風在遼寧4度登陸,梅花不僅是1950年以來登陸上海的最強颱風和登陸山東的最晚颱風,也是2000年以來首個登陸遼寧的颱風,成為1949年以來登陸中國最北的秋颱,1950年來第3個4次登陸中國的颱風。

2022年9月17日,颱風梅花登陸遼寧,成為1949年以來登陸中國最北的秋颱。(資料照,圖/維基百科)
2022年9月17日,颱風梅花登陸遼寧,成為1949年以來登陸中國最北的秋颱。(資料照,圖/維基百科)

伍、亞洲國家近年熱浪與野火加劇

2022年3月以來,印度與巴基斯坦地區出現罕見熱浪,最高平均溫度達約37.78 ℃,創122年來新高,新德里甚至連7天溫度超過40℃,並在5月17日測得49℃。除導致數十人中暑身亡外,連鳥類都因脫水而掉落地面,生態面臨危機。2022年6~7月熱浪席捲歐洲、北非、中東及亞洲,部分地區氣溫攀升至40℃以上,打破許多長期記錄。日本東京自6月25日起,連續9天測得35℃以上的高溫,創下1875年開始觀測以來的最長記錄。中國大陸至少有59座城市發布高溫警報, 廣州氣象局預報,這波高溫將持續23天,創下71年來最長的熱浪。河南及河北,6月的氣溫同樣飆破40℃,河南的地表溫度甚至測到70℃的高溫,有民眾穿著鞋子出門都燙腳,簡直熱哭了。印度則是先在5月出現創百年記錄的60℃極端高溫後,又遭洪患侵襲,造成超過百萬人流離失所,成為氣候難民。

2023年4月2日韓國首爾發生罕見的山林野火意外,火勢在鐘路區的仁王山和北岳山延燒,滅火行動至少超過6小時,山林野火燒毀範圍約相當於32座足球場面積。韓國其他多地也同時發生山林火災,包含大田市、忠清南道洪城郡、京畿南楊州、楊平郡等地。

陸、城市下沉速度加快,東南亞12.4億人口面臨水災風險

隨著全球暖化,高山的冰川和兩極的冰原,正在大規模地融化,目前全球海平面上升,是12萬年來最快的。根據美國羅德島大學用人造衛星測量2015~2020年資料,發現全球99個城市地面下沉速度,前20名中亞洲城市就占了17名,而下沉速度最快的是中國天津,每年下沉52毫米以上,第二為印尼三寶瓏及雅加達,我國西南沿海,也面臨海平面上升威脅,因早期抽取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海面上升速度超過全球的2倍,惟自政府盡止抽取地下水後,目前海面上升速度已趨緩,每年低於1公分以內。

然而近年亞洲不斷擴張城市化,大量移入新人口,新增建築使地層自然被壓實,再加上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快速下陷,招致洪災風險提高。如雅加達因城市擴展太快,地下水嚴重超抽使地層下陷,已有60%以上地區現在都成為被水淹的高風險地帶,世界銀行2021年6月8日發布報告指出,全球面臨水災風險的人數超過18億,其中約12.4億,將近70%的人口都集中於東南亞。

柒、結論

氣候暖化正在從根本改變地球氣候型態,過去熟悉的季風與降雨可能提前來臨或遲到,甚至根本消失,造成難以預期的後果。世界氣象組織統計,洪水和暴雨的受災金額,2010~2019年約為1.381萬億美元,比前10年提高將近50%。近年世界各地大規模自然災害不斷,但越來越多的氣候科學家們都承認,似乎已無法及時預測極端天氣,認為目前供使用的電腦功能已不敷使用,各國政府若能投入更多資金,打造一個全球共享的氣候超級電腦系統,就比較有可能改進極端天氣預報之困境。

*作者為歷任飛航總臺主任氣象員、民航局組長及多所大學兼任副教授,著有《張泉湧觀點》及《圖解全球暖化之危機與轉機》、《全球氣候變遷─危機與轉機》、《圖解大氣科學》等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